河南教育宣传网

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的国际视野与时代追求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01日18:41 来源:黄河科技学院

  摘要: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当前国际大背景下结合与发展的产物,有着极强的国际视野和时代追求。所谓国际视野,即立足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文化强国建设,在强调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实现文化对话,以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所谓时代追求,即以时代需要为根本,紧紧围绕民族复兴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强化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以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为思想共识,实现文化兴国、文化强国的时代目标。而这一国际视野和时代追求,又可谓两面一体,互相表里,互相推进,共同形成了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的目标追求。


  关键词:文化建设;国际视野;时代追求;两面一体;文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立足于当代国情、世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特殊内涵、建设内容以及文化建设路径等进行了系统总结。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对于解决当前我国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困惑和问题,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的国际视野


  一方面,文化具有传承属性,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立足于文化建设实际,才能取得长足进步。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既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又要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需求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另一方面,文化具有开放属性,任何一种文化长期在封闭的环境下势必会凋零,文化只有在不断碰撞和交流过程中,才能够展现其强大的生命力,才能为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文化建设应主动与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学习国外先进文化的优势和特长,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文化建设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1.中国文化建设具有民族性特征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看,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世界市场逐渐趋于统一,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资本主义的趋利性使资本主义国家最早进入了全球买、全球卖时代,用资本主义方式对整个世界进行了改造,相应的在经贸往来和战争过程中也将资本主义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带到了世界各地,不可避免的对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产生了影响。对于一个民族而言,为了不使自身的文化被同化、被奴役,就必须始终保持自身文化特色,保持自身文化的民族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实现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当前,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虽然表现出了负责任的大国态度,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也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但从文化宣传和交流的层面看,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话语权还有待提升,宣传手段相对单一,交流层次和水平不够深入。为了更加凸显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在中国文化对外宣传过程中,要传播中国声音,传递中国正能量,主动参与到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保持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


  2.准确定位中华文化的地位与价值


  在推进文化建设进程中要明确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价值,从国际视野对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理性审视。对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而言,由于自身的历史传统、民族特性、价值理念的区别,体现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同时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在交流和发展过程中又存在着盘根错节的联系。对于文化建设而言,在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互动过程中要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立性,又要在学习外来文化时时刻警惕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这对于当前文化建设而言无疑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行文明相互学习借鉴,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指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可以说这些新论断既是在理论层面的创新,也是在实践层面的重要指引。在文化建设进程中,我们要明确中华文化的历史地位价值以及如何与世界文化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通过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广大民众的文化自信心。为此,国家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中进一步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并对文化建设的具体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在理念设计层面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具有超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3.持续提高民族文化的世界地位和影响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了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将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将持续提高民族文化的世界地位和影响力作为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建设进程中要持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并推动文化创新发展。这既是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提升民众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宣传者和号召者,不仅起到了重要的表率作用,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不断加强中华文化的对外输出,进一步提升民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在文化自信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民族文化建设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突破口,在民族文化建设进程中既要注重物质文化建设,也要持续提升精神层面的影响力,我们要满怀信心,充满自信地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二)文化建设要求融合世界文明讲中国故事


  1.文化建设需要交流互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稳步推进,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历史已经证明,任何民族在发展进程中要加强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吸收和借鉴其他文明的精华,才能够保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才能持续增强民族文化的活力和生机。交流和互鉴是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不同文化在交流过程中相互激荡,优质的文化内容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除了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特文化品质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华文化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其他文明中不断汲取养分,延续着中华文化的精气神。中华文明在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凭借其强大的文化魅力,形成了对周边文化圈的影响,善于运用其他国家和民族容易理解的文化方式,开展了广泛的文化传播,进一步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在文化建设进程中,我们要善于借鉴和吸收其他文明的文化精髓,也要借助“他山之石”对自身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传播方式进行革新,进而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文化建设思想明确梳理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联系,指出,文化建设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自鸣得意,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看到文化交流和借鉴的重要性。践行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就是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加强与其他文明文化的有效互动,持续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


  2.文化交流讲求方式方法


  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就要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世界人民真正的接受、认同中华文化。在实践中,要求我们提升对外文化交流水平,结合国际环境和新媒体等的大环境,创新文化交流的方式和方法。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中不仅指明了文化建设的方向,同时也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为了让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文化有更为深层次的了解,对中国历史有更为清晰的认知,拉近中国与世界人民之间的情感距离,就要采用易于人们接受的方式传播,即让更多的外国人既能够听得懂,又能够听进去中国文化内容。这就需要文化部门创新中华文化的传播路径,也需要广大国民自主、踊跃的创造出更多的优质文化作品,延展中华文化在世界新媒体舞台中的影响深度和广度。在具体的传播路径选择方面,既要注重传统的传播方式,也要对新媒体传播方式加以灵活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人文交流的特殊作用,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留学生在传播中华文化的独特优势,将留学生看作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民间大使,增强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留学生群体“内引外联”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要注重文化传播载体的创新,借助现代高端的信息技术,对中华文化的内容进行再创造,以更符合国际标准眼光将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以产品和服务的形式推销出去,加速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努力推动以中华文化为基本元素的文化创新产业发展。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在对外文化宣传上要将当代的中国价值理念与对外文化宣传内容有机结合,特别是要从历史、个人、全球、国家等多个层面对中国梦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和分析,从多个角度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特性,将我国塑造成为一个文明、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传播形式上要秉承以文服人理念,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提升对外文化宣传和交流效果。


  二、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的时代追求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集体记忆,也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身份标识。文化的繁荣发展必然会推动国家的强盛,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注重文化建设既是国家的本质要求,也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现实选择,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息息相关,特别是与传统文化联系紧密。“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文化建设思想凝聚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到见解,并从国际视野对文化建设以及未来文明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思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又是动态的、多元化的思想,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发展也没有止境,随着人类文化的整体实践不断推进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也将呈现出更多新的特征,并将在指导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强大的理论指引作用。


  一)贯彻为民服务的文化建设宗旨


  新时代对文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在践行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过程中要加强文化物质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创造有利条件,文化物质基础包含平台建设、技术创新、资源共享和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这是文化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客观条件,也只有具备了这些客观条件之后,文化传播和发展才具备了现实可能,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主体,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理应由全体人民所共享,这是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原则。因此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将人民放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位置,在文化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第一,树立人民主体的文化发展理念。文化既是由广大人民所创造,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也需要广大人民的广泛参与,文化的最终成果应由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这既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衡量文化建设是否服务人民的重要标志。在推动文化发展进程中只有坚持了人民的文化立场,才能够广泛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产品,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推动文化建设进程中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如果没有人民的广泛参与,文化建设就失去了主体,也失去了意义,这不符合当前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


  第二,在文化发展路径选择上一定要立足于广大人民社会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建设一旦离开人民,文化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驱壳。”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始终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角度出发,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角度出发,惟有如此,我们所推进的文化建设才能够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才能够经得起历史考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站在新的历史时期,红色文化、企业家文化、工匠文化和敬业精神,这些文化都没有褪色。因此,在文化建设进程中应按照“接地气”的方式推进文化建设的大众化,将文化建设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之中,这样文化建设才能够获得丰腴的土壤,才能够体现出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的“以人为本”属性。


  第三,严格落实文化化人新理念。文化自身就具有育人和化人的价值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特别是随着中国梦的稳步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文化活动的创新力度,打造一批优秀的文化作品,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体验,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向上的文化心态。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各种文化教育手段,培养公民理性的精神和审美能力,进一步提升文化化人和育人效果。一方面,通过文化建设,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责任感,引领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的履行责任义务,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广大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文化心态和社会风尚。另一方面,将提升公民的文化素质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通过文化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文化、欣赏文化,进一步提升文化的鉴别能力,并在文化的熏陶下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强化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对我们的文化建设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来增强文化自信,并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振信心。


  1.强化制度自信


  制度并不会凭空产生,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体系,反应了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社会关系,是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和自觉设计。制度的价值和作用不仅体现在规范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行为,也能够通过制度的落实改善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同时还要强化制度自信,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就是要明确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一条与西方宪政和苏联式的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制度自信源于对中国发展实际的综合考量,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实践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借鉴了人类诸多优秀成果,在实践和探索进程中建立起了符合当前我国发展情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制度自信不仅彰显了我们强大的政治定力,也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的优势和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随着时代发展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自我净化、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和运行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在以中华文化为背景设计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其根源在于文化的生命力。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源于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设计和运行正是在坚定的文化自信的推动下为其提供了深沉的精神动力。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也体现出了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归根结底文化自信提供的精神动力更为持久、深沉。


  2.强化道路自信


  正确道路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引,也离不开坚定的文化自信。新时代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要以科学的指导思想作为依据,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和实践层面都证明了其科学属性,是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指引。同时马克思又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新时代在文化建设方面会提出很多新课题,而新课题又会催生出新的文化理论,新的文化理论又会指导新的文化建设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进行了深刻总结,并紧密地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要求指出,中国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既是我们走向成功的根本保障,也是体现中国道路先进性、科学性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5000年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孕育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沉积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的精神标志。价值理念是发展道路的内核,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基本要求,而价值观的自信则是文化自信最本质的体现。可以说在道路自信的背后始终有文化自信的影子,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独特的价值理念,而中国独特的价值理念又植根于中华文化的优秀沃土之上,正是在大力传承中华优秀民族思想基因的基础之上才培育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进一步凝聚了中华儿女的精气神,构筑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所形成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底蕴,让我们在道路选择上更为坚定自信,在道路前进上更一往无前。


  (三)构建新时代文化话语新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推进人类发展进程中提出中国智慧,在解决国际争端中提出中国方案,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和范畴深刻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政治倡导和哲学智慧,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法既向世界人民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是从中国的国情、世情出发展现出了中国独特的价值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领域话语权。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指出,立足当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中华民族的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和元素,既要保持中华文化独特的民族性,也要与国际接轨,向世界人民传播中国价值理念,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的强盛中华文化有必要提升自身的话语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大力建设反映民族精神文化话语体系,要对中华文化的话语体系进行重新解构和整合,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为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提供可使用、可交流的新的话语体系,增强中华文化对外宣传的骨气和底气。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并在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要树立全球视野,将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进行衡量和对比,通过与西方文化体系的对话、交流和博弈,寻找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中的地位。用发展的眼光,对中华文化的话语体系进行创造和重塑,构建更具有生机和活力,能够进行自我更新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重塑,在遵从内在逻辑体系的基础之上,从国际视野出发,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作用。


  总之,文化建设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指出通过文化建设能够为其他建设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可以说,文化建设不仅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也会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我们既要兼具国际视野,吸收和借鉴人类其他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养分;另一方面,要清晰地认识到文化建设的时代追求,坚定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提升文化建设的鲜活力和生命力,更好地发挥文化自信的价值和作用。


  (作者简介:李德敏,女,黄河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作者:李德敏 责任编辑:任万辉

最新发布

公众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