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党历来高度重视对学生政治素养的培育。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论述,尤其是2021年颁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特别重视、特别关怀、特别希望、特别要求。黄河科技学院创办近40年以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其中最主要的经验就是坚持党的建设,以政治引领三全育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标,从师资队伍、课程、实践、学科、学分等方面加强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打牢根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拨付给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项建设经费120万,为学院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学院建筑面积近约1500平方米,现设有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概论教研室、原理教研室、纲要教研室及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五个教研室,学科建设办公室、教务科研办公室、党政办公室。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六要”“八统一”讲话精神,做思政课“三可三为”和“四有”好老师。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教师117人,定期举办思政课集体备课会,两周一次教研活动,实施传帮带优良作风等,为学院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为教师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教师中,1人为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1人为郑州市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2人入选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入选河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副组长、委员;3人为河南省思政课优秀教师,1人为河南省思政课教学能手,6人为河南省教学标兵,2人为河南省文明教师,11人为郑州市骨干教师;其中高级职称占比48%,博士研究生2人,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97%。
二、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把教材体系向课堂教学体系转化。全体教师统一思想,着眼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思政课各门课程内容的“对接点”设计专题,整合教学内容。同时,注重创新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如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直在推广的如视频载体教学法、“1+1”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双讲互动教学法和专题教学法等,这些为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打好基础。
目前,黄河科技学院与多家高校及科研单位签订了实践教学合作协议(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河南博物院、济源精神展馆),实践教学基地也是展开“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对于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认知中国精神的内涵创造了条件。
三、畅通主渠道,守好主阵地
学习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六要”“八个统一”,持续推进思政课改革和创新,不断打造“金课”,淘汰“水课”,为建立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创造条件。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和管理为两翼的工作格局,凝心聚力,克难攻坚,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扎实做到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
构建高素质的教学人才队伍体系。号召全体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坚持“五训”,即坚持以老带训、以课实训、以赛促训、分批外训、网络培训为主要内容,乘着全省思政课教师“大练兵、大比武、大展示、大提升”之东风,提升教师业务技能,稳步提升教师素养。
2、构建一体化的教材体系。坚决落实中宣部关于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工程”教材的指示,不变通,不走样。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提升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会效果。
3、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遵照了中宣部、教育部六部委关于实践育人的指示精神,整合教学资源,强化实践教学,构建了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连续三年举办微电影、微视频及微课活动,呈现出了许多学生的优秀作品,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注重教育教学考核,建立评价机制
1、构建过程化的教学考核体系。由结果性考试向过程性考核转变,由注重学生的识记水平的考试向注重学生能力考核转变,由注重学生理论知识把握程度向注重学以致用的实际表现转变,实行课前考勤、课中考察、期末考试相结合,综合评定学生学习成绩。
构建有力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院长为组长,学科办主任为副组长,以教学办主任、督导组长、教研室主任为成员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教学的常规督导、专题督导、重点督导,全面负责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不断提升教学监控的有效度和保障度。
五、特色创新点
1、教考分离。持续推进教考分离,由第三方出题考试。
2、建立与兄弟院校联考机制。任课教师一起评阅试卷并进行学情分析。
3、持续推进实践教学基地使用率,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录制视频并展示;参与实践教学的部分学生代表在课堂上分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