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宣传网

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研读教师用书 激活“双减课堂”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21日19:06 来源:河南省实验学校慈航路小学

  摘要:“双减”政策落地,打造高效课堂是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提质增效的起点是教师对教材的研读、把握和执行。《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系统地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编排意图、建议、处理方法等等,研读教师用书,灵活运用教材,是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更是一名优秀数学教师设计教学、创新课堂模式、激发课堂活力的必备素质。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于一线老师来说责无旁贷。课堂提质增效的起点是教师对教材的研读、把握和执行,教师要创造性解读教材、使用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与小学数学教科书配套的《义务教育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数学》(以下简称《教师教学用书》)是呈现教科书编写意图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教师教学的参考用书。活用教师用书、深挖教材,是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更是一名优秀数学教师设计教学、创新课堂模式、激发课堂活力的必备素质。


  一、教学用书的使用现状


  教学用书是对教材的解读,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使用教学用书存在以下几种问题:新教师缺乏教学经验,阅读教学用书后,对于如何设置课程流程,才能突破教材重难点仍然不知所措,因而会有重优秀教案,轻教学用书的现象;一些教师对教学用书的使用只停留在表面,对教材的钻研程度不深,为了让课堂教学不偏离数学教学目标,教师就直接做了教学用书的搬运工,这样的教学不利于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一部分教师视教学用书为“圣旨”,盲目的遵循《教师教学用书》,简单机械的将教学建议用于课堂教学中,而忽视了教师自身对于教学设计的能动作用,模式化严重,教学效果较差。


  二、研读教学用书的方法和建议


  研读教学用书,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实现课标理念,激发课堂活力的最好媒介。如何读教学用书,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如何用教学用书,才能激活“双减课堂”;如何品教学用书,才能促教师专业成长。笔者根据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观察,结合自己使用《教师教学用书》的体会,提出如下使用《教师教学用书》的建议。


  (一)研读教学用书,搭建教学框架


  1.通读教材说明,把握全书体系


  《教师教学用书》起始页是整册教材的“教材说明”,有助于一线老师对整册教材形成宏观的认识,明确编者意图,更好的从全局上把握和使用教材。教师细读教材说明,可以理清本册书的重点教学内容和目标,根据不同类别知识、技能的特点和教学规律,择定适当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可以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所需达到的能力和素养水平,确定教学的大方向;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具,指导学生制作独特性的学具,使教具学具的使用和教材的重难点相契合;可以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适当灵活调整教学节奏,使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更加有序。


  六年级上册教材中,在数与代数方面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比、百分数四个单元。在教学中,这四部分知识既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在教材总说明中特别强调沟通分数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除法、分数、比、百分数知识的桥梁,加强知识间的整合与迁移。因此,教师在教学前不仅要明晰各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更要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握全书总体系(图1)。


图1


  2.细读单元教学建议,搭建单元教学框架


  数学是一门讲究逻辑、线索的学科,如果每一课时都任凭教师按照各自的理解确定教学内容和侧重点,那么,数学教学会变得碎片化,学生始终停留在浅层学习的层面上,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单元学习的意义。因此,细读单元教学建议,明晰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抓住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探究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清课时之间逻辑联系,沟通知识间的横纵向联系,这样就能做到既尊重教材又能灵活处理教材。


  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是以长方形面积计算为基础,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都采用了“转化”的方法。因此在单元教学中,一方面要抓住“转化”这一主线,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索多样的转化方法,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图2);另一方面突出知识间横向对比,在掌握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后,将“如果只记一个公式,选择记哪一个”作为任务,驱动学生思考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图3)。课中对学生多元的思考进行解释梳理,促使学生对这些公式之间联系的理解从单点结构层次走向多点结构层次,最终学生能够感悟到这些公式都是相通的,从而进一步走向关联结构层次,让孩子真正经历了深度学习。


图2


图3


  3.精读课时编写意图,把握课时主体脉络


  制定科学合理的课时教学设计是每一位老师的必修课,精读课时编写意图和教学建议,可以帮助教师明白每个不同课时的教学重点,有利于教师更好地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流程,找到突破难点的有效途径,合理利用课堂时间,有的放矢,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六年级下册折扣这一课时,精读教学用书中的编写意图,教师能够准确抓住本节课的重点,找准学生的易错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本节课的基本脉络了然于心(图4)。


图4


  (二)立足单元资源,发展核心素养


  学科教学是发展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阵地,教学用书的每个单元中都有丰富多样的备课资源,数学史、数学原理、数学小知识等等。这些资源有的指引方法,有的补充知识,有的拓宽视野,对提升师生的素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的资源可以用于教学,有的则只供教师阅读,可以内化为教师的教学素养,从而优化教学内容。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单元特点,根据单元学习需要,发挥备课资源的作用,把单元知识指向一定的素养目标,综合利用各种学习方式和策略,经过一定的时间,完成单元整体性的学习,发展学生核心学科素养。


  如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圆是学生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个曲线图形,对学生研究曲线图形有重大意义。圆是学生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平面图形,学生在学习圆的过程中要打通所有平面图形的联系,最终形成对平面图形的整体认知,这对于学生系统学习数学有深远意义。圆承载着很多数学思想,例如转换思想、极限思想,备课资源中有丰富的数学史料,如《墨经》中圆的定义,刘徽的“割圆”之说,祖冲之的圆周率,这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单元备课资源,让学生经历查阅史料--动手操作--把握本质--理解史料--应用升华这一过程,感受数学之美,落实核心素养。


  (三)结合重点难点,找准现实起点


  通过读教参,研教材,教师能准确把握每一课时的重点和难点,多数教师往往习惯性的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做好自认为充分的准备,面对“毫不知情”的学生,流畅的上完一节课。一节课下来,教学进程流畅,没有课堂冲突,课后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新课内容,但总会感觉到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只是为了配合老师上完这节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把教材的起点当成学生的起点,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教师想教的并不是学生想学的,那么,学生对于重点难点的探究只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应建立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更应该把握学生学习的痛点,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灵活的运用教材,恰当的调整教材,创造性的改编教材,再设计层层递进、紧贴学生思维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六年级下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果教师再按传统的教学程序(创设情境--研究探讨--获得结论)展开,学生易造成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部分知识而失去对学习过程的热情。因此,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恰当的调整教材,在教学伊始,教师提问“圆柱体的体积如何计算”,让学生先行呈现已有的知识结论,再通过问题“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公式的呢?”把学生的注意引向对公式意义的理解,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思维活动,唤发学习热情。


  (四)重读教学用书,深反思促成长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课后可以重读教学用书,对照教学用书中的建议,反思本节课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教学流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课前预设是否合情合理,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以帮助教师实现自身的二次发展。


  三年级上册口算乘法是学生在学习完表内乘法后,继而学习整十、整百数以及任意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通常设计以下教学流程:出示例题——列式、说明含义——尝试计算——操作小棒——总结算法——巩固练习。一节课重难点突出,但很少有学生质疑,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学生课前已经掌握了口算方法。学生已经“会了”,教师要教什么,怎么教是我们要反思改进的重点。课后重读教学用书,发现教材不再出现算理叙述和直观操作,而是重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探索,用迁移类推的方法掌握新知识。那么,学生已有经验有哪些,怎样在新知和旧知间搭建学习支架,设计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现实情况,设计问题串如下:



  由问题引领教学,驱动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主动探究,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新的想法,有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和思维能力,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统一。


  三、结语


  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源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应以课程标准理念为导向,认真研读教学用书,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教师的学科教学技能,做到心中有“书”,目中有“人”,手中有“法”,助力“双减课堂”,实现高效课堂。


作者:史国伟 李英杰 责任编辑:李达

最新发布

公众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