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张心怡
文 | 河南教育报刊社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佳林
5月的郑州,已是热浪滚滚,赤日炎炎。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龙子湖校区08B座的一间办公室内,张心怡正在汇总一份要做核酸检测的学生名单,二十分钟后必须上报学院。窗外的操场一片欢腾,大四学生正在庆祝毕业。
去年这个时候,张心怡也正坐在他们中间,跟大家合影留念——虽然参加工作还不到五年,作为辅导员的她已经带过一轮学生,从大一入学带到大四离校。
今年,张心怡没有再带毕业班级,而是带着2020级大二的306名学生,“不管带哪一级的学生,陪伴他们成长的点点滴滴都在我心里,我想这就是辅导员工作独有的幸福感吧。”
86万次
“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辅导员既要做好‘引路人’,更要做好‘守门人’,帮助他们把好‘思想政治关’,才是对他们最深远的爱。” 5年前入职的第一天,张心怡就在日记里写下这样一句话。彼时的她,刚从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应聘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航空宇航学院担任辅导员。
成事在力,谋事在巧。如何将个人专业优势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是张心怡走上工作岗位后思考的第一个问题。自己学的是新闻,熟悉网络新媒体传播,要想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就必须学会运用“网言网语”,创作出一批接地气、有生气、冒热气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润物无声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落细。
为此,她特地在“郑航航空宇航学院”微信公众号开辟了《航空文化中的党史》《时空对话》专栏,先后推出《对话优秀校友——全国劳动模范彭晨晞》《中国第一架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客机——C919大飞机背后的故事》等优质内容,累计阅读量达数十万。
除了在新媒体平台上组织集体创作,业余时间张心怡还“亲自上阵”,开设了个人微信公众号“三心二怡的辅导员小张”。两年来,她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从蝙蝠到郭某鹏,这一切还要从敬畏生命说起》《来自“涝疫接核”地区的我,想为你上堂灾难课——要做黑暗中的萤火》等数十篇文章,先后被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我是辅导员”“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等平台多次转发。同时她还统筹学院网络平台,累计推出党建、团学等文章600余篇,共计37万多字,在学生中影响广泛。
“张老师能写能拍还能讲,我们私底下开玩笑都叫她‘全能张’!”2019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小周打趣地说。
凭着新闻专业背景和扎实的新媒体技能,张心怡在网络思政育人工作上做出了不俗的成绩。目前,以她为主创的系列作品仅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浏览量就已经突破86万次。
3100小时
“辅导员工作不仅要注重知识学习与实践育人相结合,更重要的是体现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办学特色。”带领学生参与了大大小小无数次志愿服务活动后,如今的张心怡对航空科普已经是轻车熟路。
“我来航院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重量级’的知识,但现在很多航空航天的专业名词我都烂熟于心。”这话不假,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是河南省唯一一所具有鲜明航空特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张心怡所在的航空宇航学院更是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骨干学院。
学院有特色,专业有优势,实践有需要,三者一结合,“航空科普志愿服务”计划就出炉了——早在2011年,为了推进“航空报国+课程思政”和“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就组建了航空科普志愿服务团队。至今,团队已连续开展志愿服务11年,在河南省内不同地区设立志愿服务基地7处,还援建了“陈庄中学航空科普馆”等4座航空科普馆。
“志愿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最好载体,而我们学院又有独特的专业背景和科普优势,所以第一次接触这个活动,我就感觉‘对上眼’了!”来到航空宇航学院担任辅导员后,张心怡不仅帮助服务团队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人手,还带领飞行器动力工程、工业设计等专业学生,结合专业优势开发新的服务项目。
2021年暑假,她带领学生赴开封、濮阳、信阳等地的乡村小学开展航空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精心设计了水火箭打靶、模拟飞行体验、航模DIY等科普项目,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世界航空发展史、飞行器飞行原理、飞机结构等新奇知识,孩子们一个个都睁大了眼睛,听得如痴如醉。
“我们的活动就叫‘蓝天绘梦师’,初心就是希望通过这些科普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航空意识与爱国情怀,在他们心中播下‘中国梦、飞行梦’的种子。”期间,正值神舟十二号发射升空,张心怡就在科普现场录制了主题微党课,还取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标题——“回望神舟航迹 共赴星辰大海”。后来,该项目还被评为2021年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品牌项目。
自张心怡“入伙”以来,以航空宇航学院学生为主体的航空科普志愿服务团队已经开展了“请进来—航空科普郑航行”“走出去—航空科普进校园、社区”等志愿服务活动20多次,累计受众2万余人次,参与志愿者2000余人次,服务时长达3100余小时。团队服务先后荣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项目大赛银奖、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河南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多项大奖。
776人
“776!”当被问及带过多少名学生时,张心怡脱口而出一个数字。为啥记得这么清楚,她笑着说:“每个学生都是我的青春。”
确实,1992年出生的张心怡,参加工作时也才25岁,比班上的“00后”们大不了多少。而这,也给她带来了工作上的第一个困惑:到底是严管还是厚爱,是板起面孔保持威严还是俯下身子和学生打成一片?
经过反复观察思考,张心怡发现严管和厚爱并不冲突,“只要自己跟学生走近了,手下这帮“00后”们出人意料地懂事。”
怎么才能和学生走得更近,张心怡有自己的“小妙招”——刚开始到学院,跟学生不熟,她就自己“找存在感”,经常等在学生必经的路上假装偶遇,跟他们打招呼、聊聊天。一来二去,学生们就和这个新来的“90后”辅导员熟了起来,见面也不再拘谨,有啥心里话也愿意跟她说说。
2017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小陈,是张心怡带的第一届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开学后不久,学校对学生开展的一次心理健康普查显示他有轻生倾向。结果摆在张心怡面前,她的心揪了起来。
“最近怎么样?”坐在小陈面前,张心怡轻轻的一句话就让他的泪水夺眶而出。他哽咽道:“老师,这个世界上已经很久没人关心我过得怎么样了……”安抚好他的情绪后,张心怡问:“上次有轻生的想法是什么时候?”小陈苦笑道:“前天晚上。”那一刻,张心怡的心揪着疼,她深深明白,辅导员不仅是在做教育的工作,更是在做生命的工作。
那天,一向不愿开口的小陈,坐在辅导员张心怡的办公室,说了一下午的心里话,心结也慢慢解开。后来,每隔一段时间,张心怡都会跟小陈见上一面,从生活的小细节入手,给他提提建议,督促他在一点一滴中改变自己。
四年后,小陈顺利毕业,并与一家大单位签约就业。离校前,他特地去张心怡的办公室跟她道别。“看到他眼里有了光,我的心就彻底放下了。”当天晚上,张心怡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句话。
细微之处见真情。在张心怡的工作字典里,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每逢班上学生过生日,张心怡都会给他们发一条祝福短信,几百位学生无一遗漏;学生们在开学时写下的学年“小目标”,张心怡都会珍藏起来,在毕业时装进定制信封送给他们;多才多艺的她还会专门抽出时间给学生们拍摄毕业专题影片,帮他们留下青春的最美回忆……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近五年里,她所带的年级中,1个班级荣获河南省先进班集体,18位同学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其中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40余项;15名同学应征入伍,94名同学顺利考取研究生;所带支部中,支部党员荣获省级及以上重要学科竞赛奖项40余项,其他省级及以上荣誉60余项。
“酸甜苦辣全都有,但最多的还是甜,还是从陪伴学生的时光中获得的满满幸福感。”回首工作这五年,张心怡深有感触地说,“我要一直幸福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