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政工干部听党话、跟党走,不断擦亮教师教育特色底色,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学工部组织政工干部撰写了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体会文章,在河南教育宣传网等媒体专题刊发。本篇是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高若婷谈学习二十大精神的体会。
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 高若婷
“面向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十年非凡巨变,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同时也对推动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使命光荣和责任重大。在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并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思考后,感悟良多、受益颇丰,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分享如下。
教育是一方希望的田野,只要耕耘不辍,加以丝丝甘霖,就会有春之繁华、秋之收获。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更应不忘立德树人初心,踔厉奋发、敢想敢为、善作善成,认清教育“新方位”、立足教育“新起点”、顺应教育“新要求”、紧扣教育“新形势”,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学生的同路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为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认清教育“新方位”,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政工作“最后一公里”的主攻手,要努力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以“三贴近”为原则,走进学生的学习圈、生活圈、朋友圈。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这就需要我们思学生之所思、想学生之所想、知学生之所知;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做青年学生的知心朋友,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价值倾向、情感态度以及是非观念;帮助学生疏通思想堵点,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恪守正道。从“面对面”到“点对点”,从“点对点”到“心交心”,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用真心、细心、耐心作为“药引子”,使沟通“零隔膜”,做有温度、有温情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立足教育“新起点”,做青年学生的同路人。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压力是青年成长的动力,而在青年成长的关键处、要紧时拉一把、帮一下,则可能是青年顶过压力、发展成才的重要支点。”而辅导员则是帮助学生顶住压力的“主心骨”,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教育引导需要导之有道、躬身力行。若想深度陪伴学生成长,就要在学生当中扎下根、俯下身,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实打实”地解决学生所急所盼,真正做到从学习到生活,关心“零死角”。帮助学生做好学业规划,解决学生生活困难,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指导学生就业升学……思考学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仅要把学生“扶上马”、更要“送一程”,做学生四年大学生涯的同行者,用实际行动把对学生的关心落到一点一滴、一针一线。
顺应教育“新要求”,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先学多学,才能与学生一起成长。在加强科学思想理论武装的基础上,我们要紧跟时代发展,做到“因时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过去10年间,互联网逐渐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届届伴随网络长大的学子们步入大学,这也启迪我,如何用好网络育人阵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技术在更迭,我们的育人模式也在随之转变:从最初单纯的网文博客,到现在丰富的公众号推送;从简单的视频拍摄记录,到现在主题明确又鲜活的“抖音”短视频;从最开始的qq群消息通知,到现在依托自媒体平台的“深夜谈心”网络直播……唯一不变的,是立德树人的那份初心。在新的环境下开展思政工作,不拘于一时、不限于一隅、不孤身一人,才能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生不断变化的成长需求。
紧扣教育“新形势”,做青年群众的引路人。“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作为辅导员,如何帮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更要立志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要坚定当好精神的“播火者”,做好理论的“传播者”,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使命,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提升能力素质、加强交流沟通,用心用情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们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用人格感染学生、用言行引导学生,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引导学生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