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高度强调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等战略部署。这些新论断、新部署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南阳师范学院作为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建设高校和豫西南唯一一所拥有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高校,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落实“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科兴校、科学治校、开放办学”六大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建设现代化河南贡献教育力量。
一、坚持党建引领,开创学校发展新局面
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 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党建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党的领导。学校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充分发挥学校党委全面领导作用、学院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加强党对学校各项事业的领导。提升党委引领力,把牢改革发展方向;提升院系组织融合力,激发干事创业活力;提升机关党组织协同力,强化学校发展保障;提升支部党员执行力,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形成多级联动的“四提”党建促发展新模式。荣获教育部样板党支部、省级样板党支部、河南省高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河南高校宣传工作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单位,持续擦亮“全国文明校园”靓丽名片。
强化使命担当。聚焦南水北调国家战略,锚定河南省“两个确保”目标,躬身入局“十大战略”,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打造高层次研究院、实验室。加强与高水平大学合作,共建南水北调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和丹江实验室、张衡实验室、张仲景实验室、南水北调元宇宙研究中心,坚定不移服务好河南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发挥河南省副中心城市研究院、南阳发展战略研究院等新型智库作用,聚焦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战略研究,积极咨政建言;围绕区域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专业,建好现代产业学院、行业学院,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度对接南阳行业、产业、企业,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开展协同攻关,推动成果转化。
深化改革创新。按照党的二十大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深化学校综合改革,提高治理能力,激发学校发展活力。积极探索“院办校”发展模式改革,推进校院两级管理、办学重心下移。探索学部制、大部制、书院制改革新模式,协调好学校内部党委与行政、管理与学术、学校与学院的权责关系,不断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和制度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新格局,释放办学活力。深化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人尽其才、效率优先、目标激励和优劳优酬的原则,按照国家规定和学校实际,全面深化分级分类的教师岗位聘用制度改革、管理干部职员制度改革、多元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抢抓战略机遇,学校发展取得新成就
学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全局视野、前瞻视野科学谋划学校发展,迎难而上,顺势而为,寻求新突破,开创新局面。
学科、专业、学院优化重组。围绕智能装备制造、生物新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特征、新产业形态、新经济模式,对接产业、行业、企业需求办专业,统筹打造学校特色学科群、专业群。把人才培养着力点放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上,大力推动转型发展、协同创新,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创新引领能力,服务支撑河南省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获批建设省级重点学科11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特色专业、一流课程等国家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0个,省级一流专业、特色专业等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60余个,其中5个专业实现一本招生。学校拥有4个学术硕士点和8个专业硕士点,2023年实现全面招生。在全球自然指数排行榜上,化学学科ESI世界排名进入前1%。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学校与牧原、华为、卧龙电气、乐凯等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行业学院,协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推进学科竞赛、创新创业,2022年共获国家级以上奖励180多项,其中斩获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等高等级奖励多项,获得中国大学生手球项目“云上”挑战赛8项全国冠军,学校在全国首轮普通高校艺术类竞赛指数排名中位居河南省高校第一名。
师资队伍水平持续提高。大力实施“人才兴校”战略,设立卧龙学者、卧龙特聘教授岗位,实施请进来、送出去、建团队、强技能等措施,形成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能力精、育人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高级职称教师5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00余人,柔性引进院士、杰青等20人,打造了一支由国家级百千万人才第一层次人选、省管专家、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领衔、优秀博士组成的师资队伍,成为豫西南人才高地,为学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服务社会能力日益增强。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南阳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组建南水北调学院、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成立南水北调精神研究院。围绕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生态安全、艾草和月季开发、食用菌、石油装备、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等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建有3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为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发挥了重要作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保志愿服务”等3个项目先后被评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最佳项目”。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一周年之际,学校召开“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邀请来自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清华大学等50余名国内知名专家来校交流研讨,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文化传承创新成效显著。学校秉承“博大、厚重、睿智、卓越”的大学精神,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提升师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形成“卧龙学子”导航工程、“道德讲堂”、“国学讲座”等文化育人品牌,“传承经典 立德树人”传统文化育人工程入选第五届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聚焦地域特色文化,着力创建汉文化研究省级重点学科群,产生丰硕成果,中国社科院将东汉史研究基地设在我校,极大地提升了南阳在全国的文化影响力。
开放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与美国、英国、韩国、泰国等20多个国家的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与泰国曼谷皇家理工大学联合设立南阳师范学院卧龙学院(海外学院)并顺利招生;与韩国全州大学、泰国曼谷皇家理工大学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开展中外本科课程合作项目。留学生规模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学校被评选为河南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河南省汉文化国际推广基地,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和南阳的国际影响力。
三、科学谋划发展,学校事业开启新征程
新时代新征程,高等学校需要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布局结构上积极探索。牢固树立“跳出教育看教育,站位全局谋教育,凝聚合力促教育,遵循规律办教育”四个意识,坚持教育事业发展要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以社会需求优化学科布局,整体提高内涵建设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优化学科建设体系。构建特色骨干学科群、省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学科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加快建设生态安全与水资源保护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光电信息与智能制造获批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群;加强教师教育学科群、中原汉文化学科群、功能材料学科群建设力度,力争在特色骨干学科群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在教师教育、汉代历史文化、生态安全、水资源保护、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光电材料、生物疫苗、中医药等方面形成学科特色优势。
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坚持把战略性学科做精,把新兴交叉学科做实,不断强化学科高点、培育学科重点、扶持学科增长点,建设好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群,使学校的“特色+优势+水平”的学科真正成为“一流学科”。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积极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主动对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充分利用现有平台资源,打造一批省部共建的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强化科技攻关,瞄准前沿技术、关键技术,开展协同创新、协同攻关,推动重大项目立项,产出代表性成果。强化协同创新,主动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创新合作模式,完善共建共享机制,深化协同创新,形成更加开放、更具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持续调整专业结构。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原则,遵循“做精师范专业、做大应用专业、做强优势专业、办出专业特色”的发展思路,构建优先建设、重点建设和培育建设分类建设的专业体系,大力提升专业办学内涵。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大力发展教师教育,使师范品牌效应更突出、特色更鲜明。打造对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地方支柱产业的七大应用型专业群,精准对接河南省、南阳市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逐步形成学科基础融合、专业基础融通、知识交叉融汇的专业群体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抢抓机遇,锚定更名大学和创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两大目标,以高质、高速、高效发展,为现代化河南建设贡献教育力量,在中原更加出彩中书写南阳师范学院绚丽发展新篇章。
(作者系南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