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宣传网

首页 > 高等教育 > 正文

郑州美术学院举行暑期学科建设与教育教学工作系列活动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12日15:35 来源:郑州美术学院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同样也是青年成长成才最深厚的土壤、最宝贵的养分。以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这是时代发展之需,也是个人成长之要。2023年7月25日至7月30日,郑州美术学院以“传承优秀文化,涵养家国情怀”为主题,开展了暑期学科建设与教育教学工作系列活动,通过文化遗产考察、文明根脉探寻、研讨学习等方式,与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和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亲密接触”,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高等美术教育紧密结合,感受历史波澜,坚定文化自信。



走进“中华字都”,在汉字演变中窥探文明传承


  一片甲骨惊天下,千年汉字贯古今。中国文字博物馆所在地安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河南省最北部的“七朝古都”,是早期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这里是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华字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阳时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有了汉字,中国历史才由口口相传转化为以文字作为媒介的客观全面记载;有了汉字,中华民族才得以了解过去、记录今天、昭示未来;有了汉字,璀璨的华夏文明之花才得以在全世界绚丽绽放。



  作为本次活动的首站,学院领导、教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 走进了古都安阳。


  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从仓颉造字的传说、远古刻画符号到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的变化发展,从活字印刷到激光照排技术及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信息化……这一场汉字文化的饕餮盛宴,震撼了在场众人。


  走进殷墟,在殷墟博物馆、车马坑、妇好墓等展厅里,在青铜的光泽和神秘的甲骨符号间,教师们了解了商代的经济制度和社会风俗,感受到了3000多年前商人的鲜活日常。


  “字里乾坤大,书中日月长”。汉字源于日月鸟兽之形,与生俱来即与美术亲密联系,是从具象的图形发展到抽象的符号,进而在艺术家的作品里演变表现成绚丽多彩的艺术作品。设计学专业的教师谈到: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和重要载体,不仅是中华文明发展和传承的见证,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进一步弘扬汉字文化,让汉字随创意融入生活、美化世界,是所有美术人、设计人的责任和使命。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聚焦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挖掘,通过创新的设计方法激活古老汉字的文化魅力,让中国汉字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安阳的最后一站,学院教师一行来到了位于安阳县西北清凉山山麓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修定寺塔。这里有119种不同图案和造型的雕砖嵌砌,造型华丽别致,被考古学家誉为“真正的中国第一华塔”,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艺术史、民族史、宗教史都有重要意义。雕塑专业的教师谈到:第一眼看到这座塔,一种震慑人心的历史和艺术力量让人敬畏。亲手触摸这穿越了千年的历史真迹,感受千年前工匠留下的温度,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步入“正定古城”,感受总书记的改革思路创新精神


  河北省是此次研学活动第二阶段的目的地。根据行程安排,学院领导、教师一行先后参观考察了磁县北朝博物馆、邺城考古博物馆、响堂山石窟和习近平总书记工作过的正定古城以及河北博物院。



  “是非功过青史载,驼铃悠扬北方来”,神兽、胡俑、魏碑……北朝博物馆里是那尘封了1500多年的北朝岁月;宁静、澄澈,脸上带着洞察一切的神情,华北平原小县城的考古博物馆里,藏着最顶级的北朝造像;北齐响堂山石窟,则是一个“短命”王朝的佛教艺术盛宴;历史上曾与保定、北京并称为“北方三雄镇”的正定,有“中国古建筑博物馆”、“佛教文化博物馆”之称;“战国时期最大的青铜辅首”透雕龙凤纹铜辅首、“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目前所见铭文最长的一件战国铜器”中山王大铜鼎……河北博物院书写了河北地区的古今之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传承中华文明,守护文化根脉,这所“大学校”肩负神圣使命。


  “正定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的人民。我爱自己的故乡。”这是习近平同志为《正定古今》撰写的序。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和书记。工作三年多,走遍了全县。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研学活动还特别走进了正定古城。


  步入古城,古街古巷、古寺古塔、古城古韵尽收眼底。一砖一瓦都是文化,城墙街巷皆有故事。


  原来,早在四十多年前,刚刚从政的习近平同志来到正定工作期间,就以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精神,探索走出一条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新路子,交出了正定古城这份答卷。


  在正定主政期间,他身体力行推动文物抢救和保护工作。组织文物普查、修复古寺古碑、健全保护制度,将古建、古树、古文物,划定保护范围、建立明确保护标识……正是这些高瞻远瞩的决策,让古城保护与发展并举的思想,数十年来根植于每一个正定人心里。


  参与研学的教师们纷纷表示,河北的研学,不仅欣赏了丰富的文物和艺术品,更加深了对我国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理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当初在正定工作时的改革思路、创新精神,感受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深感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任重而道远。


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在汉字演变中窥探文明传承,在文物古迹中感悟历史厚重。考察环节结束后,7月29日,学院暑期学科建设与教育教学工作研讨会在正定召开。理事长王远,院长石品,副院长杨钢、王贝,副书记李亚飞,院长助理丁孝佳,特聘教授郭晓霞和各系室系务委员及教务处全体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副院长杨钢主持。



  本次研讨会,我院的两个省级一流专业,雕塑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主任杨淑馨教授、侯萌萌副教授分享了各自的专业定位和特色凝练;副院长杨钢教授和教务处张聪丽老师对教师岗位聘用与考核实施方案进行了解读;教务处张雪玲处长对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进行了宣讲;服装与服饰设计系李丹副教授分享了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的建设经验;环境设计专业张玲主任分享了毕业设计工作经验,教务处娄晓敏老师提出了关于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几点思考;各位老师也都分别针对研讨会的四个主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为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献计献策。


  理事长王远在研讨会上指出,作为专业的美术学院,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各专业要强化目标、问题、特色导向,精准分析,做好本专业的目标和定位,要有改革的勇气、决心和行动力,真抓实干;要充分发挥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的引领聚集作用,进一步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更要充分发挥好团队的力量,团结协作,同心同德,强化全局意识和全局观念,营造团结干事的良好氛围。


  关于教师聘岗,王远谈到,将充分发挥学院灵活的用人机制,创造有利于师资队伍成长、发展和提高的制度环境,通过完善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激励机制,推进师资队伍结构调整,进而激发广大教师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王远强调,学院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全院老师的共同努力。明年我们将迎来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这是郑州美术学院新设之后迎接的第一次大挑战,是学院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实施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展览活动。希望大家充分利用好当下机遇,在保证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力争创作出一批精品力作,不仅美术学专业要关注,设计学专业也要加强重视,争取在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上创造佳绩。


  院长石品在研讨会上指出,作为经教育部批准的河南省唯一独立设置的美术学院,学院受到了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和教育厅的高度重视,楼阳生书记亲自到校视察并多次对学院的发展做出指示,宋争辉副省长、毛杰厅长等为我们揭牌。这既是对我们办学二十多年来的肯定和鼓励,更是责任和鞭策。站在全新的历史节点,如何利用好当下有利发展机遇,充分发挥美术院校的专业优势,着力提升本科专业建设水平和服务现代化河南建设能力,为新时代文化强国、文化强省、设计河南战略提交一份满意的郑州美术学院答卷,是我们面临要解决的问题。这次研讨会很及时,主题鲜明,组织周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我们将把研讨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和管理中去,准确把握学院发展新阶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真正推动学院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最后,石院长对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开展的“学思想、强信念、提能力、转作风、促发展——河南省本科院校党委书记校(院)长研讨班”学习精神进行了分享,并结合我院实际,就目前学院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及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梳理,与大家共商发展大计。


  作为研讨会的主持人,副院长杨钢最后谈到,此次活动学院高度重视,精心安排,准备充分,收效明显。既是一次从传统到现实的文化之旅,更是一次探索美术学院教学模式改革和推动学院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追寻之旅。通过本次活动,大家思想认识上得到了升华,精神上受到了鼓舞,知识上也得到了极大拓展,教师们对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要认真总结梳理本次考察和研讨的成果,同时要认真学习领会王远理事长、石品院长的讲话精神,助力学院开好局、起好步,稳步发展。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教师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定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高昂的斗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把握新时代的历史召唤,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院美术教育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为助力文化强省、现代化河南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一定要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深入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坚定文化自信,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二审:时高玺 三审:张舸 责任编辑:梅瑞祥 李玉琪(实习)

最新发布

公众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