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宣传网

首页 > 高等教育 > 正文

河南高校积极探索实践“一纲三目两翼四驱”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14日12:18 来源:河南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管理服务中心

近年来,河南高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守正创新,勇毅前行,探索构建了“一纲三目两翼四驱”的课程思政新模式。该模式不仅在理论层面上回答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更在实践层面上为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一条可供复制、可借鉴的行动样本。


一、始终“一纲高举”,树立课程思政建设育人理念


“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高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总纲,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河南一些高校就开始探索在理工科课程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取得了较好育人成效和一些标志性理论成果。十八大以来,河南省教育厅和全省高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到,教育是全面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高校每门课程都有育人的功能,每位教师都有育人的职责,必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树立“无课不思政、无师不育人、无人不红专”的理念,不仅仅要通过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载体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教育。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都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价值引领作先导,能力培养是重点,知识传授是基础,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坚持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一体推进,不仅契合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规律,也顺应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二、做到“三目并张”,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强教师队伍“主力军”、筑牢课程建设“主战场”、坚守课堂教学“主渠道”。这也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三个重要方面。


(一)建强教师队伍“主力军”,这是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意识和能力决定着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河南省教育厅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积极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教书育人能力,促进教师胜任、善任、乐教、善教。一是聚焦育人意识,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将师德师风纳入课程思政考核评估首要要求,积极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的“四有”好老师队伍,让广大教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二是聚焦能力培养,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教学能力提升等工作,依托河南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管理服务中心,面向全省高校教师组织多场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共培训教师3万余人次;举办“中原文化”主题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大赛,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所孕育的思政元素;在全省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中强化课程思政导向,以赛促建、以赛促教。三是聚焦教学教研,构建课程思政研究体系。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充分发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和高校教研室的作用,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


(二)筑牢课程建设“主战场”,这是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近年来,河南省教育厅根据不同课程的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明确每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按照学科专业特点,分别提出了文史哲类、经管法类、教育学类、理工类、农学类、医学类、艺术类等七大类专业课程的具体建设目标,使各个学科专业、每位教师都能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认清自己的角色与定位,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干出自己的特色与亮点。河南省各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提出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课程标准,融入教材编写与选用,融入教案与教学课件,融入课堂教学过程,融入教学管理,贯穿于课堂授课、实验实训、作业论文、教学研讨、教学评价各环节。各高校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积极推动课程育人与育才的双重功能,明确了每门课程除专业知识培养目标外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将价值引领目标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实习实训教学中将思政教育基地作为必要的育人环节,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效果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在一流课程等遴选立项、评比验收中设置价值引领指标,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重点考查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


(三)坚守课堂教学“主渠道”,这是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课程思政不是课程与思政的简单组合与叠加,关键在于教师细化课程思政目标,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渗透到教学设计中,有机融入到教学全过程。近年来,河南省各高校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中,坚持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相统一,坚持把握内求性和精准度,切实做到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与国际国内重大时事相结合、与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相结合、与学校办学特色和地域文化相结合。在课程思想元素融入中,坚持不要“离合”、少做“混合”、多做“融合”、争取“化合”,采取画龙点睛式、类比隐喻式、案例启发式、穿针引线式、元素化合式、言传身教式、主题呈现式、专题报告式、社会实践式等多种方式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有机渗透,有效提升了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三、坚持“两翼齐飞”,构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体制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仅需要高校健全内部工作领导体制,也需要健全外部工作体制,做到省校协同,校内联动,内外结合,相互促进。


(一)建立健全省级层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体制。河南省教育厅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组织领导、规划部署、阶段推进、健全机制的作用;省高校课程思政教指委强化对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研究、咨询、指导与评估,重点做好课程思政领域的课程思政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制定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标准、承担课程思政评估任务;省高教学会课程思政教学管理服务中心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组织有关课程思政工作的师资培训、学术研讨和信息交流,做好高校课程思政的总结、宣传、推广及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的评审、中期检查与结项验收,搭建服务平台,推广展示河南省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建成了由199位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名师担任委员的全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在政策制定、项目评审、咨询指导、考核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超前探索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规律,开展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政策、途径、条件、资源的研究探索,以及对课程思政实施过程的中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同时为教育厅统筹研究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工作重大政策,健全工作机制,指导全省高校开展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库服务。


(二)充分发挥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河南省高校充分发挥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主体作用,扎实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各高校都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成立由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主任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不少高校也成立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建立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抓总、马克思主义学院及相关部门协同联动、院系落实推进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形成了学校、学院、专业、教研室、教师五维并进的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体制。一些高校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制度设计,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政策措施,把课程思政建设情况纳入学校目标管理内容,纳入学校基层党建考核、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标准体系,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四、开启“四驱共进”,创新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创新工作机制,做到总体部署与阶段推进协同驱动、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协同驱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驱动、示范引领与创新探索协同驱动。


(一)总体部署与阶段推进协同驱动。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印发后,河南省教育厅认真学习、全面领会,及时制定印发了《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对各地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并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出安排部署。积极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本科教学评估、专业认证、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的“双万计划”建设等评价指标,构建多维度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使各本科高校推动建设有抓手、落实任务可操作、持续推进见成效。三年来,河南省教育厅对全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推进情况多次进行跟踪调研和督导,先后在信阳、南阳、郑州等地召开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会,总结全省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阶段成绩,推广部分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做法与经验,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和建设重点,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二)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协同驱动。河南省教育厅坚持以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的成果与理论引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做法和成效丰富和完善课程思政研究的成果与理论,形成了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良性互动的局面。充分发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的作用,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政策、途径、条件、资源的探索,以及对课程思政实施中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和特色做法,培育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研究成果。近年来,河南省高校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聚焦思政热点、难点、疑点和重点问题,不断充实和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布局;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以建设高素质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为重点,以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为保障,改进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推进思政课和专业课协同育人教学改革;改进质量监测机制,落实集体备课、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等制度,在课程评价标准中设置课程思政指标,采用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多种方式,完善多元评价机制,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三年来,河南省教育厅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中设置课程思政专项研究课题,先后立项资助了116个专项项目开展研究与实践。在2022年河南省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有29个课程思政相关成果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励。


(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驱动。近年来,河南省教育厅和各高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和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制定协同育人政策文件、开展协同育人特色活动,强化协同育人教学管理,打造协同育人品牌项目,提升了协同育人质量和效果,形成了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新格局:强化两位一体、显隐结合的协同育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起由思政课程和其它课程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形成“整体教育场域”;构建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协同育人教育内容体系,明确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要求,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搞好教学设计,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建立统一领导、各司其职的协同育人组织领导体系,构建学校、学院和教研室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打造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协同育人师资队伍体系,强化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间交流合作,联合举办教学研讨,做到优势互补、同频共振;拓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协同育人方法途径体系,各教学单位要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制订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努力形成特色品牌;优化理念先进、科学规范的协同育人管理评价体系,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建设情况纳入学校重点工作任务和对学院考核的重要内容,把教师育人实效作为绩效考核、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重要指标;健全系统完备、落实有力的协同育人工作保障体系,强化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和资金保障,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提供全方位强有力的支撑。


(四)创新探索与示范引领协同驱动。超前谋划,勇于探索,总结成绩、推广经验,选树典型、表彰先进,观摩交流、好示范引领,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方法。做好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并结合当地和各高校的实际做好创新探索,及时总结各地各高校典型经验,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也要通过选树典型,以点带面,鼓励高校积极探索,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近年来,河南省教育厅一方面鼓励支持各高校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取得了明显成绩,其中不少做法经验或教学成果被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表彰奖励或被高层媒体做宣传推介。如,郑州大学坚持“新、深、广、特”的建设思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河南理工大学通过“四个强化”,让所有教师都挑起“思政担”、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让所有课堂都绽放“思政彩”,形成了协同育人的“大格局”;南阳理工学院坚持“七个聚焦”,实现“七个推进”,每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活动月,实施了“课程思政建设360工程”和中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效。另一方面,河南省教育厅面向不同层次高校、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课程,持续深入抓典型,树标杆,推经验,搞宣传,做引领,建设课程思政示范体系。先后选树了646门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样板课程,遴选了104支教学效果优良、德才兼备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了56个理念先进、成果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设立了107个研究基础好、目标明确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并形成了一批高质量教学研究成果,培育了10所实施课程思政成效显著的本科示范高校。其中,13门课程被教育部确定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4名教师被确定为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个学校被确定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作者:葛晨光 朱清慧 史彰民 二审:时高玺 三审:张舸 责任编辑:任万辉

最新发布

公众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