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科技助力书写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暨第五期墨韵智能·书法进校园助力项目启动仪式在郑州市郑东新区聚源路小学客文校区举行。第五期“墨韵智能”项目在往期开展基础上持续发力,将面向全国19个国家乡村重点帮扶县,以及15个书法教育薄弱区县,总计3500余所学校提供书法教学定向支持,其中包括我省唐河县等10个县区。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规划协调处李强处长,甘孜州藏族自治州教育和体育局樊玉良局长,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全国规范汉字书写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许晓俊,中国文字字体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方正字库总经理张建国,以及来自河北、内蒙古、河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有关教育主管部门代表、教师共400多人通过线下线上方式参加了启动仪式。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规划协调处李强处长在致辞中提到,墨韵智能·书法进校园助力项目是科技助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将有力推进规范汉字书写和书法文化传承。希望更多的力量投入到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承发展中,为建设语言强国贡献力量。
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方正字库总经理张建国表示,作为“墨韵智能”项目的实施支持单位,方正电子会和助力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师生一起,积极稳定地推进墨韵智能项目第五期的执行,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成为服务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中一支有目标、有效率、有成果的坚定力量,积极完成任务。
启动仪式上,来自郑东新区聚源路小学的师生给大家书写了“墨韵智能·写好中国字,开好书写课”软笔楷书作品。四川省甘孜州学校代表甘孜县城关第二完全小学彭琦老师分享了《一个民族地区语文教师开展书写教育的故事》并进行了墨韵智能写字课公开课观摩,让现场与会的嘉宾感受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师生们是在智能书法教学系统的助力下,开展一堂生动、有趣的书写课。
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全国规范汉字书写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许晓俊在会上致辞并发表了《浅谈双减后中小学写字教育教学现状与发展方向》专题报告。郑州大学书法学院硕士生导师张淑政博士进行了《科技赋能中小学书写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专题报告。
河南省墨韵智能项目开展单位淅川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全宏伟进行了《中小学书写教学区县开展经验成果分享》专题报告。他提到,2023年春季,淅川县启动了墨韵智能项目,经过一个学期实践,全县1444名教师成功参与到软硬笔书法教学中,269所中小学全部成立书法兴趣社团,并开启软硬笔书法课,书法教学教研队伍逐渐成熟,学生整体书写水平也获得了明显提高。
“书写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总结规范书写教育的路径和方法、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加强师生汉字书写能力是大家共同的追求。郑东新区将被纳入到第五期墨韵智能帮扶范围,相信在科技力量的辅助下,区域内资源不平衡会逐渐被打破,期待墨韵智能助推郑东新区整体开好书法课。”郑州市郑东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党委委员罗玲在启动仪式上表示。
墨韵智能项目负责人张旭东发布第五期墨韵智能·书法进校园助力项目实施方案。张旭东提到,墨韵智能项目自2018年9月河北威县启动以来,已连续开展4期,走进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福建、河北、河南、安徽、甘肃、新疆、宁夏、天津、海南、山西、陕西、湖北、重庆等地区的67个贫困县和79个书法教育薄弱区县,有学校参与的县市区达到742个,帮扶学校数1.4万余所、培养教师12.3万余人,惠及学生773万。其中,70%以上的学校,通过教学平台配套教师的方式,实现了书法教学常态化进行,收获了广大师生及家长的认可与好评。几年来,随着"墨韵智能"项目的深入开展,受助地区书法教学已逐步进入常态化,河北威县、福建上杭、安徽阜南、云南澜沧、广东江门等多个地区先后组织了中小学生书法大赛。“常态教学+比赛激励”等举措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小学生书写能力的全面提升,也对当地小学教育的推普工作,包括讲普通话、写规范字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来源:河南省教育融媒体采编中心,教育时报记者 张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