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宣传网

首页 > 要闻播报 > 正文

聚焦“双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焕发时代风采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9日20:51 来源:小学生学习报

  日前,河南省中小学“培根铸魂育新人  文化传承展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优秀成果征集活动落下帷幕,皮影戏、虎头鞋、彰德剪纸、天坛古砚等55项优秀成果脱颖而出,展现着河南省中小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方面百花齐放的良好氛围。该活动是河南省教育厅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一项举措。活动自8月启动以来,各地各校积极报送凸显地域特色、富有时代特色的优秀成果,经过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等环节,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共计55个。河南省教育厅将通过系列宣传、集中展览等方式,发挥优秀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


  近年来,河南省立足本省实际,聚焦“双创”要求,持续强化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文化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何在中小学阶段落地生根?2022年5月,河南省教育厅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及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有关要求,面向全省中小学印发了《河南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 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充分发挥传承学校和实践基地的育人作用”“全面提升师资队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水平”等七项重点任务,为各地各校深入持续开展相关工作明确了方向。经过一年多的深入实践,涌现出许多生动案例。


  让传统文化更有“新鲜感”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明确指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小学如何实现“双创”?河南省教育厅积极引导各地各校在创新创造上下功夫,不断提升传统文化吸引力,让传统文化更有“新鲜感”。


郑州市金水区农科路小学北校区学生画皮影

郑州市金水区农科路小学北校区学生画皮影


  “皮影戏真好看,我也想制作皮影。”郑州市金水区农科路小学北校区的徐丽珍老师带着学生表演过皮影戏后,在场的很多学生都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在学校怎么做皮影呢?传统皮影通常选用羊皮、驴皮、牛皮作为制作材料,要经过八道工序。徐老师意识到,皮料的选择和制作工序的复杂程度,对小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于是,她决定转换思路,寻找替代材料。


  “最初,我们使用水彩、水粉、水彩纸和水粉纸制作皮影,但是这样做出的皮影不透光。后来,我们使用拷贝纸制作皮影。虽然透光的问题解决了,但是时间长了皮影会褪色。最后,我们尝试使用宣纸和国画颜料制作皮影,透光和褪色的问题都解决了。”徐老师简单的几句话总结了寻找替代材料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不仅漫长,而且非常考验智慧和毅力。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找到了最佳方法,使皮影戏在校园里实现创造性转化。


郑州市金水区农科路小学北校区学生表演皮影戏

郑州市金水区农科路小学北校区学生表演皮影戏


皮影文创产品

皮影文创产品


  徐老师带着她的皮影娃娃们参加全国综合实践学科成果展示会、郑州市美术校本课程成果展等大型活动,在展示孩子们的创作成果的同时,也宣传着皮影文化。对皮影发自内心的热爱,让他们的灵感不断迸发。开发皮影校本课程、编排皮影情景剧、到养老院进行表演、设计皮影文创产品……皮影娃娃们在与皮影为伴的日子里,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提升。


  为德育工作注入“强动力”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德育内容的重要一项。近年来,河南省教育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作为丰富中小学德育内涵的有力抓手,指导各地各校实现德育形式的创新,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赋能。


安阳市开发区高级中学师生共同创作甲骨文主题剪纸

安阳市开发区高级中学师生共同创作甲骨文主题剪纸


  安阳市开发区高级中学彰德剪纸社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具有浓郁时代特色的甲骨文主题剪纸、红旗渠系列剪纸等作品,使学生感受博大精深、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向学生阐释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济源市第四中学学生共同创作泥塑

济源市第四中学学生共同创作泥塑


  济源市第四中学成立“古轵汉风”泥塑社团,弘扬校园工匠精神,创作了大量泥塑作品。例如:大型泥塑群像《古轵汉风园》形象再现了古轵国风土人情和生产劳动等汉代市井风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泥塑群像《青春与祖国共奋进》表现了青年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推陈出新,创作卡通版西游记人物,生肖换鞋凳、传统戏曲人物等文创作品,让泥塑作品走进现实生活,真正地“活”起来。2022年全国第七届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中,“古轵汉风”泥塑获得国家级一等奖。教育部领导到济源市第四中学调研后,对泥塑社团给予高度评价。


  让课堂教学更加“有趣味”


  落实课程育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实施途径和要求。河南省教育厅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指导各地各校逐步实现学科课程全覆盖,让课堂教学更加“有趣味”,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


非遗传承人现场讲解“花馒”

非遗传承人现场讲解“花馒”


  延津县胜利路小学依托家乡“中国第一小麦”独特优势,着力在对非遗项目延津“花馒”的传承发展上下功夫,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美术、手工、语文与劳动教育,进行融合教学,采用体验化教学、具身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地域文化,探究美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体会劳动的趣味性。


学生学习制作石砚

学生学习制作石砚


济源高级中学学生作品《愚公移山砚》

济源高级中学学生作品《愚公移山砚》


  济源高级中学天坛砚艺术实践工作坊开发以“愚公移山”为主题的“审美·综合”美育课程,集中系统地传授美的基本知识,包括自然美(大山大河)、社会美(愚公移山精神)、艺术美(建筑、绘画、歌曲、浮雕、摄影等)、科技美(愚公渠的建造)等及其鉴赏方法,培养学生跨学科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素养。


  为校园文化增添“优雅感”


  文化育人、活动育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式。河南省教育厅引导各地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主题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落实“双减”政策、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有效结合。


巩义市伏羲路小学师生共同创作扎染作品

巩义市伏羲路小学师生共同创作扎染作品


巩义市伏羲路小学扎染走秀活动

巩义市伏羲路小学扎染走秀活动


  “我们组织开展‘大美在民间扎染作品’系列展出活动,让扎染艺术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村庄,促进学校周围的文化建设。”巩义市伏羲路小学的张伟丽老师谈起学校开展扎染主题活动时说道。该校还在每年的学校艺术节期间设置动静态扎染展,静态以多样的扎染作品为主,动态以扎染走秀为主,走秀服装全部由教师手工打造,从一块白布开始,到设计、染色、剪裁、缝制,最终呈现出一件件满意的作品。


洛阳市瀍河实验学校戏曲展演

洛阳市瀍河实验学校戏曲展演


洛阳市瀍河实验学校学生戏曲练习

洛阳市瀍河实验学校学生戏曲练习


  洛阳市瀍河实验学校为使师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戏曲魅力,专门搭建了戏台,取名为“七彩戏苑”。戏台高 6米,完全按照古代戏台仿造搭建。该校成立“梨园社”戏曲社团,每周不少于两节戏曲课。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掌握坐、念、唱法的要领,同时鉴赏戏曲名段,感受唱腔美、造型美、身段美、气韵美。“梨园社”的姚钰彤、任佳妮同学获得全国“小梅花奖”,多次走上央视春晚舞台。


作者:史周攀 二审:时高玺 三审:张舸 责任编辑:李达

最新发布

公众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