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宣传网

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数字赋能,文旅融合:激发河南历史文化遗产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15日17:02 来源: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大国领袖的文化情怀,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的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深入系统阐述,指出文化传承发展事业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分析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强调了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不仅是河南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和国家的宝贵资源。如何保护、利用好河南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千年历史遗迹从“静态保护”走向“活态传承”,激发唤醒历史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是河南要探索的方向。


一、数字赋能,让河南历史文化遗产“动起来”


随着通信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已进入“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可以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能更好地展示和传播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


1.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创新、永久保存


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中,部分历史文化遗产由于自身的特性,在保护和传承中存在较大的困难,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往保护工作的焦点问题在于是否能寻找到传承人,这种保护方式费时费力且极具偶然性和难以操控性。而数字技术的出现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难题。一些容易受到外界环境侵害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壁画、雕塑和一些容易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戏曲等都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创新性的保护和传承。数字信息处理分为平面数据处理、动态数据处理和网络化处理。平面数据处理技术可以将历史文化产品转化为数字图像保存起来,动态数据处理技术则可以将静态的历史文化遗产比如一些非遗产品的生产制作过程以影像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两种处理方式利用各种数字化技术:摄影采集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视觉感知要素技术、多元异构数据处理技术、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等从而实现对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创新和永久保存。


2.通过数字化影像等人机交互模式,增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互动性”


现阶段的媒体技术更是可以将历史文化遗产等重要信息资料转化为AR互动游戏、VR全景展现等呈现模式,通过多媒体互动、人机交互、沉浸式体验等多重连接、情景分享形式让静止的文化遗产“动起来”,给受众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奇妙体验,让历史文化遗产以“听得见”“进得来”“摸得到”的形式增强大众的互动体验。以甘肃敦煌研究院为例,就采用基于轨道的壁画覆盖式拍摄采集方法,形成了一套适合于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采集方法,完成了莫高窟、榆林窟中22个典型洞窟的壁画数字化保存和5个基于QuickTime VR技术的虚拟漫游洞窟,不仅丰富了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增强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体验性、娱乐性、互动性。


3.借助数字媒体艺术,创新历史文化遗产传播途径


与传统媒体相比,数字媒体传播具有双向传播、数字化等特点,可以通过多元化艺术形态,为文化遗产的传播和推广提供更多平台,创新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数字时代,历史文化遗产的推广和传播不应局限于以往的传统传播模式,而应该大胆探索新媒体传播途径,利用数字技术,将优秀文化资源创意化、数字化,将传统文化故事和现代价值观相融合,依托新媒体平台形成社群化传播。比如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可以通过全息影像、3D图景、元宇宙等新兴技术将历史文化遗产形象化、立体化,信息化,通过博物馆、文化馆公众号、微信小程序、微博、抖音等新媒体线上平台开展“云展览”活动,让百姓足不出户即可体验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互联网搭台,文化唱戏,形成历史文化遗产与新媒体平台和社交网络的深度融合,开辟新的历史文化传播运营渠道,延伸相关产业链,让历史文化遗产真正地“动起来”。


二、文旅融合,让河南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旅游开发是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可以创新当地经济发展模式,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历史文化遗产的大众传播,让更多人走近了解历史文化遗产,提高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河南境内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丰富的旅游资源,走好“文旅融合”之路可以有效活化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1.讲好“黄河故事”,打造黄河文化品牌


作为中华民族河的黄河,途经河南约711公里,贯穿洛阳、郑州、开封三大古都,沿途流经9个地级市和21个县,是中国历史文化资源最密集的区域。河南有责任把“黄河故事”讲好,把千年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好,造福河南人民,保护延续好中华民族的根基和命脉。首先依托天然优势,打造沿黄旅游精品路线。黄河沿线有着高山、峡谷、平原、滩涂湿地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无数的名胜古迹等文化景观。目前已建成有小浪底水库、三门峡水库、黄河游览区、龙门石窟、少林寺、清明上河园、陈家沟等旅游景点。但目前存在的弊端是各个旅游景点各自为营,独立存在,同质性竞争问题显著,缺乏以沿黄生态文化带建设为立足点的统一规划整合。因此建议省政府协调各沿黄地市,发掘本地黄河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和创新点,建设各有特色的黄河文化博物馆体系和各具风情的黄河文化景观公园,在各地精彩纷呈百花齐放的基础上打造河南段黄河文化长廊,为海内外游客提供既全面又各具特色的黄河文化旅游体验。其次深入挖掘黄河文明的精神内核,以多种形式弘扬黄河文化。除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黄河历史还蕴含着数不清的中华儿女的奋斗史。从“大禹治水”到“红旗渠精神”,从“愚公移山”到“焦裕禄精神”,勤劳、奋斗、质朴、奉献等优秀中原精神内核以故事、民谣、戏曲等非物质文化形式代代相传,激励了无数的中原儿女砥砺前行。讲好黄河故事,推动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走近黄河文化,了解黄河文明,就要通过现代创新性的表现手段,去传承、弘扬黄河文明的精神内核,去挖掘姓氏文化、黄帝文化、功夫文化、汉字文化、河洛文化、客家文化等根亲祖地文化资源,打破优秀文化传承的时间界限,挖掘黄河文化的历史脉络和现代价值,突出黄河文化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中华大一统的思想,构建好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


2.传承“千年古都”, 做好古都新文章


古都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者,是中国历史文化在特殊时代发展的产物,具有极度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也是地区不可复制的宝贵旅游资源。中国八大古都中有四个坐落于河南: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在崇尚国风的现代, 盘活、开发好、利用好如此丰富且得天独厚的的古都旅游资源对传承保护、弘扬推广河南历史文化遗产无疑具有极大的带动效应。除了四大古都外,河南还有商丘(商王朝发源地)、许昌(曹魏都城)等古都资源,这些古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故事传说、众多的历史遗迹,每个古都都是一部文化史,一个特色的文化集聚体。目前,这些地区的古都资源开发和推广仍缺乏全面长远的合理规划,存在着边发展边开发的盲目局面,如九朝古都洛阳,除白马寺、龙门石窟外,其他资源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另外这些古都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以安阳为例,除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殷商文化,还有原始文化、周易文化等有待进一步考察和宣传;其次在古都保护认知上存在偏差,很多地区拆除老街重建传统特色商业街,使古都焕然一新,失去了原有的历史文化氛围。因此河南应在历史文化遗产的推广宣传和旅游形象打造中,突出鲜明的古都形象,例如打造以隋唐文化为特色的洛阳古都,以宋文化为特色的开封古都,以殷都文化为特色的安阳古都,以商都文化为特色的郑州古都,以三国文化为特色的许昌古都,围绕不同的历史文化特色打造不同的城市旅游氛围,在加强对传统历史街区的保护中,增强复原古都风貌,通过历史传说、人文典故、民俗风情、特色饮食、传统服饰、节庆活动等特定的文化活动体现当地历史人文气质,以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吸引国内外的游客,带动古都城市历史文化遗迹的高水平开发保护和推广传播。


3.“体验”“消费”融合 ,为经济发展注入文化力量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千年历史文脉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创新当地经济发展模式的宝贵资源。将文化要素融入旅游业发展中,利用旅游行业的人气和流量进一步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推广和传播,最终实现“双赢”的目的。例如,可以将旅游行业中的住、食、游、购、娱等要素充分与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相融合:以“住”为例,可以打造窑洞、传统四合院等黄河流域传统民居风格住宿、亭台楼阁等传统古都风格住宿;以“食”为例,洛阳、开封等地可以古风茶饮美食为切入点,使游客体会唐宋街头百姓们品尝果子茶饮的盛景;以“游”为例,可将龙舟游船、骑马、坐轿等传统出行方式融于景区出行方式中,丰富游客出行选择;以“购”为例,可以针对河南境内众多历史文化遗产设计出冰箱贴、茶杯、钥匙链等更具有当地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以“娱”为例,可将“古装汉服体验”、“传统豫剧体验”、“地方民歌小调体验”等传统民俗文化体验活动融于景区服务中,让游客可以通过“个性消费”的形式亲身参与、切身体验到当地的民俗文化氛围和历史底蕴。活化利用河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河南旅游业由单一的物质消费转化为以文化消费为主导的绿色生态经济模式,为河南经济发展注入历史文化动能。


作者: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博物馆馆长贾国涛。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23JC051)阶段性成果。原载《党的生活》2024年1月(上)。


二审:时高玺 三审:张舸 责任编辑:梅瑞祥

最新发布

公众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