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宣传网

首页 > 高等教育 > 正文

聚焦河南两会①: 高校政协委员这样建言献策!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7日18:12 来源:各高校、大河网

编者按:1月27日,河南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来自高校的省政协委员齐聚郑州,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履职尽责,为现代化河南建设建真言、谋良策,他们将关注哪些议题?释放哪些信号?一起来听听他们的两会“好声音”!


省政协委员

洛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郭改英


省政协委员、洛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郭改英提出了4项提案。内容涵盖“促进我省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加强大中小全学段心理健康体系建设”“打造河南黄河文化精神标识”“推进返乡入乡旅游创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等方面,积极反映行业关切、百姓关心、社会关注的问题。


在促进我省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方面,郭改英认为,高校高质量发展蕴含着教育阵地、创新重地、人才高地的综合意涵。然而,河南省地方高校在探索高质量发展实践中,也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第一,学科结构不科学,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第二,师资队伍薄弱,创新动力不强;第三,社会服务意识不足,机制载体缺位;第四,治理体系不健全,治理能力有待提升。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她建议,一是优化学科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激发创新活力;三是增强社会服务意识,搭建服务载体;四是提升治理能力,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想师生所想、急师生所忧、办师生所盼,发挥全体师生的聪明才智办大学。


在加强大中小全学段心理健康体系建设方面,郭改英建议,一是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多方联动为全学段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二是平衡区域医疗资源,加大医疗机构对学校的专业支持力度;三是深化“教育-司法”合作,建立警-校学生心理危机协作机制;四是进一步完善全学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场地设置及队伍建设。


在打造河南黄河文化精神标识方面,郭改英表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河南地处黄河文化腹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之一。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根文化,应努力打造河南黄河文化精神标识,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她建议,一是凝聚与彰显黄河文化精神标识,二是做好黄河文化精神标识的创造性转化,三是提炼黄河文化精神标识的精神品质与精神追求并实现创新性发展,四是打造黄河文化精神标识彰显的文化生态。


在推进返乡入乡旅游创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方面,郭改英提出,一是要丰富乡村产业生态,拓展多样创业机会;二是多措并举开展培训,提升旅游创业绩效;三是乐业与安居并重,构建“留才”服务体系;四是开放传承兼容并蓄,培育乡村创业土壤;五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激发农民创业活力。


省政协委员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党委书记 穆瑞杰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穆瑞杰围绕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如何培育新型农业资本提出“加强畜禽育种优势特色企业培育,推进河南种业振兴”“积极培育新型农业资本 加快推进农业强省建设”两项提案。


穆瑞杰表示,虽然我国种猪育种企业和科研院所在生猪新品种培育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与农业农村部提出的在2035年我国生猪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95%以上的目标仍有差距,目前主要面临缺乏高水平产教融合生猪育种平台、产学研深度协同机制不完善、种猪联合育种机制建设不足、政府扶持和引导力度薄弱等问题。


作为畜牧业大省,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的重要保障,在国家食品战略安全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对此,穆瑞杰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以高水平联合育种平台建设为抓手,扶优扶强种猪育种优势特色企业;二是以重大科研项目为引导,探索科技创新协作机制;三是建设河南猪生物育种技术创新示范区(点)。


除此之外,穆瑞杰还将关注点放在了培育新型农业资本方面。他认为,随着城镇化率越来越高,在农业强国、农业强省以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新型农业主体已逐步成为保障农民稳定增收、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扮演着重要角色和发挥的积极作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为破解“未来谁来种地”难题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培育农业农村新动能、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迫切需要。


那么如何培育好新型农业资本?穆瑞杰建议,一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出台关于设立新型农业资本政策;二是制定新型农业资本投融资规则以及监督机制;三是培养新型农业资本管理及投融资等相关人才;四是鼓励地方搭建投融资担保平台助力农业强省建设,不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省政协委员

河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 张志勇



河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志勇提出了“加强我省人工智能生态安全治理”的提案。


据张志勇讲,当前,我省在人工智能应用生态治理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亟需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方面,没有充分跟上国家对人工智能生态治理的总体要求,我省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治理领域的地方立法还是空白。二是企业在人工智能技术产品研发活动中尚未建立完备的安全管理体系,产品设计和服务应用中还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与威胁。三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人工智能安全对抗关键技术研究领域比较薄弱,有关人工智能安全与伦理的知识体系、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还未落到实处,跨学科人才培养亟待加强。四是公众对人工智能安全和科学伦理的认知与关注程度不够,人工智能应用中的个人和企业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意识有待提升。


针对以上问题,张志勇建议,一要加强人工智能生态治理政策研究,推动人工智能地方立法;二要引导人工智能企业建立全面的安全管理体系,创新人工智能治理模式和治理手段;三要加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与伦理关键技术研发投入,创新人工智能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四要提升公众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与关注度,强化隐私权与安全意识。


省政协委员

平顶山学院副校长 米立伟



河南将“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在加快我省创新体系建设进程中,省实验室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1月27日上午,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委员通道”上,平顶山学院副校长米立伟亮相发言。作为尧山实验室的负责人,他对如何进一步提升省实验室效能提出了建议。


创新实验室管理、科研机制


当今时代,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省委、省政府用“华山一条路”来形容创新作用之大,强调“舍此别无他途”。截至目前,河南省已经组建了16家省实验室。


去年10月,尧山实验室成功获批,这是新材料领域的省实验室。尧山实验室主要围绕尼龙新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和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开展前沿研究。


自建立以来,尧山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管理、科研和用人机制。“从事上,‘顶天立地’。”米立伟说,一方面,实验室围绕航空航天用陶瓷基复合材料、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材料进行开发,另一方面做好尼龙新材料、航天用高分子加工件等项目落地转化。


人事人才管理突破“行政本位”


“从人上,我们打破传统事业单位编制、行政级别、用人制度等限制。”米立伟介绍,实验室从“行政本位”向“科学家本位”“专家本位”“人才本位”转变。同时,实施企业出题,实验室答题,第三代碳化硅纤维即将在平顶山落地。


在发言中,米立伟向大家介绍了实验室涌现的优秀科学家。“例如董绍明院士,他系统解决了航天领域很多卡脖子问题,他开发的陶瓷基卫星镜筒,有效减重一半以上,成像更加清晰。陈卫华教授,她将尼龙、纤维材料应用到钠离子电池隔膜,起到了很好的延链强链补链作用。”米立伟说。


此外,尧山实验室还将本土人才融入院士专家团队,“借船出海”,要求实验室团队成员做到7个“1”——1本书,1个学生培养,1件专利,1个标准,1个项目,1篇文章,1个产品设计,切实培育梯队人才。


进一步提升省实验室效能的建议


在发言的最后,米立伟结合自身体会,对如何进一步提升省实验室效能提出了两点建议:


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项目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米立伟表示。


二是必须坚持市场导向。米立伟说,实验室建设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科研定位,坚持“市场需求什么,我们做什么——这是求生存;市场上有什么,我们做好什么——这是求发展;市场上没有什么,我们创造什么——这是求卓越”。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实验室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尧山实验室效能,继续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米立伟表示。


省政协委员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董事长 王新奇



作为河南本土存在30年的台胞办学,对于河南学子来说,通过教育拓展两岸开放合作空间是不是有更多利好?1月27日,在河南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委员通道上,王新奇亮相发言。


“首先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家三代办学的故事。我的外公王广亚博士是豫籍台湾教育家,他先后创办了台北育达中学、台湾育达科技大学等学校,培养学子近百万人。”王新奇分享道,其外公在73岁的时候毅然回到家乡河南,在新郑创办了全国第一所由台胞捐资兴建的本科高校——郑州升达学院;83岁时又创办了郑州商学院。目前,这两所高校已累计为社会培养了近20万名建设者。


在委员通道上,王新奇感慨道:“我的外公长期致力于两岸的教育文化交流,他热爱祖国、回馈桑梓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母亲和我本人。我的母亲王淑芳女士曾连任四届河南省政协委员,多次为两岸的交流合作建言献策。我作为台胞家属、升达第三代教育事业的传承者,在团结广大台胞、推动两岸教育文化交流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和实践。”


两岸文化交流,是增强两岸人民情感和认同的重要纽带。“近年来,升达每年都安排100多名师生赴台研修、学习,成为豫台交流基地;我们承办的中原文化宝岛行等两岸大学生交流活动,为台湾青年了解河南、体验中原文化创造了条件。”王新奇说。


经过多年实践,王新奇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先行军”。王新奇希望,“通过河南省政协提供的平台,进一步加强两岸学分互通、学历互认、学生互换等工作。同时选聘更多的台湾知名学者到河南高校工作,共建高端科研平台,为两岸开发更多的新兴产业”。


“我相信,在省政协的大力支持下,两岸的教育文化交流,一定会越来越紧密,开放合作空间一定会越来越宽广。”王新奇展望道。


省政协委员

郑州医药健康职业学院理事长 王泽民



省政协委员、郑州医药健康职业学院理事长王泽民在“委员通道”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河南是一个教育人口大省,“人人持证 技能河南”的发展战略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振奋人心的发展环境,深感“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作为一名已在教育行业深耕二十年的教育工作者,王泽民说,他亲历了职业教育从“不被社会认可”到现在的“香饽饽”,见证了无数学子从“无学可上”到掌握多项技能的“高级技工”,从“能工巧匠”到“大国工匠”的蝶变,一路走来,他都在思考,如何办好职业教育,他认为,就是要实干砥砺初心,创新回应需求。


“要创建一所医药类的职业院校,要让学生‘心中有爱、眼中有人、腹中有墨、手中有技’,怀着这样的初衷,我从经营医学中专到创办郑州医药健康职业学院,建校三年就发展成为万人高校。”王泽民回忆创办职业学院初衷时说。


王泽民认为,目前,职业教育面临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因此,职业教育一定要针对问题来发展。他带领管理团队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上尝试实行1·5+1·5的教学模式;在校学习1年半,在企业学习理论、实训、实操专业课半年,由企业工程师结合岗位特点进行施教,第三年进入实习。


“通过半年的理论和实操实训,学生能很快掌握目前的先进技术,适应岗位需求,大部分学生在实习期就能拿到3000到8000元的工资,毕业后就能留在企业就业。”王泽民自豪地说,他们学校还率先实施了“双百工程”,即合作“100家教学医院,100家医药企业”,确保学生实习实训,为学生就业架桥铺路,各专业学生供不应求。今年来自上海、杭州、深圳、珠海、长沙、德国的企业专程来校签约招聘,各专业就业率已经达到97%。


王泽民说,围绕现代化河南建设,河南省提出了“人人持证 技能河南”的发展战略,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振奋人心的发展环境,职业院校不断增加,呈现出“企业—学校—政府—社会”相互支持,共享共赢的良好发展模式和机制,“作为一名教育从业者,我深感‘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针对职业教育发展现况,王泽民建议,支持高职院校申办职业本科教育。


二审:时高玺 三审:张舸 责任编辑:梅瑞祥 李玉琪

最新发布

公众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