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正在重塑各行各业,医学教育领域首在其中。新质生产力与医学职业院校相结合是医学教育创新的必然趋势,医学职业院校要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上积极作为,贡献力量。
提质人才培养,夯实新质生产力的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医学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紧盯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立足地方医疗卫生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对照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未来健康”产业发展需求,医学职业院校要尝试将医学专业与细胞和基因技术、机械工程、大数据等专业融合组建新兴交叉专业,培养能够适应未来医学科技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要结合地方特色和需求,开设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促进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时要注意不同类型医学职业院校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学校层次、办学模式进行探索,而非千篇一律。创新培养模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升医学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医学职业院校要打破传统专业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照医疗产业需要,在同一专业开设不同方向班,以理论素养和技能提升为目标,设置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的产业需求侧与教育供给侧要素的全方位融合。要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专业共办、平台共建、资源共享等方式,建立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临床经验和职业素养。畅通医疗机构骨干人员与高校教师间的双向流动,以“双导师制”构建医教协同育人的师资队伍,从而满足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的人才需求。加强国际交流。医学职业院校要积极探索“走出去”办学新模式,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医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与国际知名医学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教师互访、学生交换、联合培养等项目,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加强师生国际交流、拓宽人才的国际视野,为未来成为国际化的医学人才奠定基础。要统筹推动“职教出海”,将中医适宜技术通过“一带一路”传播到更多国家,建立中医药海外中心和国际合作基地,提升传统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赋能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引擎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主导,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加速科技创新的主阵地。要找准科技创新着力点。与国内重点医学院校和科研院相比,医学职业院校在科技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成为创新的领头羊或研发的急先锋。医学职业院校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省市经济发展需求,以攻克产业发展堵点和地方医疗关键技术攻关为目标,帮助地方医疗机构和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要积极开展以实践为驱动的科技创新,近年来,“养生”成为流行概念,中医药奶茶、养生糕点成为网红产品,医学职业院校结合学校科研实际,通过“药食同源”研制中药类产品配方、中医药保健品等,设立实践性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师生共同参与,推动实用技术创新。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医学职业院校通过产业学院、国家级产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省(市)域产教联合体等,加强与医院、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建立联合高水平实验室和研究中心,集中职业院校师生、企业员工、科研人员等力量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探索,实践教学研究,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尤其是加快在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精准医疗等领域的突破,助力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发展。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引育评”体系,加强高层次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围绕科研项目攻关组建梯队衔接的科技创新团队,完善人才梯队培养体系。针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遴选组建医疗技能服务团队,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建立健全科技研究柔性考核机制,保障科技创新团队成员潜心科学研究。
培优成果转化,释放新质生产力的潜能
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提升新质生产力效能的关键环节。医学职业院校要加强科教融汇,科研反哺教学。通过科学技术研发过程与人才培养环节内容的交融贯通,促进科技创新、产业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以“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医学职业院校”的模式组建科教融汇创新团队,打造教学与科研双轮驱动的新型融合平台,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教学化改造,将科研成果、技术应用创新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高素质医疗技能人才。加强产教融合,服务区域发展。医学职业院校要定期组织专家团深入田间地方,给药农送最新中药材种植技术,给老百姓送医送药、送诊上门。要加快将制约地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运用到企业生产中,针对已转化的成果,加强技术积累及沉淀,通过成果转化的可持续发展来实现成果价值的最大化。将中医药养生产品研发与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提升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实现就业与科研成果转化的双赢,更好地实现新质生产力产业化。加快技术应用,提升医疗水平。医学职业院校与地方医疗机构通过建立医疗科研平台,汇聚多学科的专家和资源,共同开展医学科研项目,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临床治疗,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要加快将中医“未病先治”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体检中,推动中医药对重大急症、难病的预防,提升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要加强对医疗平台、技术、资源、人才、成果等方面的共享,构建医学职业院校、医院、科研院所、产业机构等各方共同体优势,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作者:王岩,本文系新时代医学生全生命周期教育理念和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GXM20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