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精神,推动特殊教育集团化融合办学,2022 年 6 月,漯河市特殊教育学校联合全市6所特殊教育学校,组建河南省首个特殊教育集团,推动特殊教育学校校际之间的结对帮扶和共建工作,有力促进了县区特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聚焦“三大任务”,促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聚焦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任务。特殊教育集团成员校在开学前对全市适龄残疾儿童进行摸底调查,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入户招生、邮寄招生简章、电话询访等多种形式,逐个落实入学情况,聚焦“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适宜安置每一名残疾儿童,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应入尽入”。截至2023年底,全市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99.58%。
二是聚焦大力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任务。特殊教育集团依托召陵区启聪特殊教育学校开办学前部,满足学龄前残疾儿童就学需求,学龄前招生对象包括听障、智障、孤独症儿童等,目前入园人数已达到90人。同时,着眼于残障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依托漯河市特殊教育学校,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特殊教育,进一步满足我市残疾儿童少年学前和高中阶段教育需求。截至2023年底,全市在校高中阶段残疾学生186人。
三是聚焦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任务。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结对帮扶共建、集团化融合办学,创设融合教育环境,探索适应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成长的融合教育模式,依托教育集团,成立融合教育专家团队,加强对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指导,推动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融合,相互形成“双赢”教育模式,让每一个特殊儿童焕发生命光彩。截至2023年,全市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残疾学生959人。
打造“三大特色”,促进特殊教育特色发展
一是打造校园文化特色。特殊教育需要特别的爱,生命因大爱而精彩。特殊教育集团结合教育对象需要,打造“爱·和”环境文化,营造充满“爱·和”的育人氛围。坚持用爱和责任办好特殊教育,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每位残疾儿童少年的心中,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二是打造“非遗”文化特色。为更好地保护、传承、挖掘“非遗”文化,打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专业课程,特殊教育集团引进泥塑、面塑、剪纸、唢呐、健身龙和舞青龙等“非遗”文化课程,漯河市“非遗”文化传承人每周亲自到校授课,让残障学生掌握生存绝技,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
三是打造职业教育特色。特殊教育集团不断探索“康复、教育、就业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在高中阶段开设美发、美甲、中医推拿、烘焙、平面设计、编织等职业技术课程,让残障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将来能够成为身残志坚、自食其力的社会有用之才。
搭建“三个平台”,促进特殊教育专业化发展
一是搭建学校发展平台。特殊教育集团先后举办听障教育、智障教育、视障教育、孤独症教育等办学经验交流会,从育人理念、教育管理、教学经验、教学改革、校本教研、师资培养、校园文化等多角度出发,相互分享各成员校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实现互学互鉴,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各县区特殊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
二是搭建师资交流平台。大力实施师资培训培育工程,设立“校带校”“师带师”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项目,落实名优教师骨干教师跨校指导、青年教师跨校跟教等举措,开展集团内6批次教师交流活动,共40余人参与交流,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相互借鉴,提高了整个集团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搭建师资培训平台。特殊教育集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全面培训。组织教育集团内60余人次赴浙江、安徽、重庆等地特殊教育名校观摩学习,博采众长,提升自我。采取“专家讲座、经验分享、现场观摩、研讨交流”等方式,组织集团内50余人参加学前、高中教育、职业教育观摩活动,以及骨干教师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
做好“三项服务”,促进特殊教育融合发展
一是做好残疾学生教育安置工作。特殊教育集团协同各县区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对区域内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身体状况、接受教育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等进行筛查和评估,对残疾学生提出针对性的安置意见。
二是做好随班就读指导工作。发挥特殊教育集团作用,成立听障、智障、孤独症教育专家小组,指导普通学校制订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育方案,定期开展随班就读质量监测与评估。
三是做好送教上门服务工作。对基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但确实不能到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制订适宜的送教方案和康复方案,开展送教上门服务。
发挥“三大作用”,促进特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教育集团核心校在管理模式、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举办特殊教育办学经验、听障教育、智障教育等交流会,实现互学互鉴,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各县区特殊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
二是发挥科研引领作用。积极引导教师教研教改,狠抓课堂教学研讨,采用观摩授课、现场说课、当堂评课等形式,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层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语言、教学方法运用、板书设计和课堂气氛等八方面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和交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发挥师资培育作用。通过开展特殊教育名校长、名班主任、名师培训,以及举办通用手语、通用盲文大赛、优质课大赛等活动,培养一支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具有专业化水平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
通过推动特殊教育集团化融合办学模式,破除特殊教育学校之间,以及特校与普校之间的校际界限,增进校际合作,全方位提升特殊教育的办学质量,推动特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优质特殊教育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
(来源:河南省教育融媒体采编中心 通讯员 赵启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