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传承和保护好漯河市铺就成才路,自2023年前4月开始,漯河市特殊教育学校在漯河市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结合特殊孩子的就业需要,开设泥塑、面塑、剪纸、唢呐、健身龙、舞青龙、盘鼓等“非遗”文化课程,并邀请漯河市“非遗”传承人何永钢、田素华、刘朋、常桂连、刘杰、丁大军等亲自到校传授“非遗”技艺,让残障学生掌握生存绝技,为特殊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奠基。
精心挑选适合特殊孩子的“非遗”课程
神韵独具的木雕、精美绝伦的剪纸、憨态可掬的皮影、神态各异的泥塑……众多的传统民间技艺中怎么能找到适合特殊教育学校孩子们学习的项目,却成了难题。漯河市特殊教育学校有153名特殊儿童,大部分是听力障碍的孩子,还有一部分孩子是视力障碍。学校在漯河市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下,多次与“非遗”传承人沟通,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下确定了健身龙、泥塑、剪纸、唢呐、面塑、青龙舞、盘鼓等“非遗”文化课程。从2023年4月开始,五位“非遗”传承人每周二上午来到特殊教育学校给学生授课。在教学过程中,“非遗”文化传承人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和手语老师结合,不断寻找探求新的教学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师生情谊。
剪纸让聋生变得更加心灵手巧
一张纸加上一把剪刀,在剪纸艺术家们的手中翻来折去,就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在我眼里,特殊学校的孩子就是一群不说话的天使,这些孩子和正常孩子没有多大差别,甚至更加乐观大方、充满自信。每当我走进学校,他们用求知的目光看着我时,我就想,一定要让这些孩子学会剪纸,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感受到剪纸文化的魅力,帮助他们走好人生的路。”学校负责传授剪纸的“非遗”传承人常桂莲说。在常桂连的耐心传授下,学生慢慢掌握了剪纸技巧,精巧的剪纸作品令人惊叹。他们把自已心爱的剪纸作品夹在课本里,或互相赠送,剪纸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也让聋生变得更加心灵手巧。
唢呐让盲生变得更加开朗自信
唢呐作为民间乐器的代表,开朗豪放、高亢嘹亮,也是历史悠久的非遗项目之一。学校负责传授唢呐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刘朋谈到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感慨颇多,他说:“我在特殊教育学校教的学生都是视力障碍的孩子,刚开始时我也有些担心,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发现他们虽然看不见,但乐感却非常好,学习过程中极其专注,学习热情也非常高。我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了特别的教学方法。因为他们看不见谱子和手型,我就手把手地教。我希望他们能学会吹唢呐,把这项传统乐器传承下去,更希望唢呐演奏日后能成为他们生活的乐趣,甚至是谋生的手段。能让这些残疾孩子有一项特长,我自已也很有成就感。”
泥塑面塑让特殊孩子掌握耐心和专注
泥塑和面塑作为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通过手工捏制各种形象,不仅能够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让特殊孩子体会到动手的乐趣。这种艺术形式不仅是一种指尖上的技艺,更是一种需要耐心和专注的活动,有助于培养特殊孩子的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态度。
泥塑老师丁大军是漯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河上街泥塑传承人,教师刘杰是刘氏面塑传承人,长期从事传统面塑艺术的创作。课堂上,他们耐心地指导听障学生如何揉合、塑形、捏制泥塑、面塑。孩子们在学习和制作中,大胆想象、积极动手,搓一搓、揉一揉、按一按、刮一刮……将泥巴、面团塑造成各种各样的造型,一个个“私人订制”的泥塑、面塑艺术品惟妙惟肖。
舞龙让特殊孩子变得更加阳光健康
健身龙,又称彩带龙或甩龙,是由传统舞龙演变而来的一种新型健身运动。它结合了传统舞龙的精髓与现代健身理念,通过舞动龙头和龙身,让参与者达到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效果。郾城区孟庙镇何庄村青龙舞第四代传承人何永钢和他的团队融合传统的青龙舞表演套路,创作了适合健身龙的玩法,编制了适合听障学生练习的健身龙课间操。每到大课间,学生手拿绳子,牵动龙头,轻轻摆动手腕,彩带随着龙头的摆动飞腾八字形,他们跃着、蹦着、摇着,彩带在空中飞舞。
在“非遗”传承人的细心传授和多方积极努力配合下,如今,学校的孩子们已经掌握多项传统技艺,“非遗”传承在学校开出繁花、结出硕果。
学唢呐的学生已经可以演奏《金蛇狂舞》《喜洋洋》《不老的爸爸》等乐曲,并且在2023年12月参加了漯河市文化馆“艺梦·幸福人生”公益培训成果汇报展演;学习剪纸的学生们已经能够独立完成精美的剪纸作品,他们制作的46幅剪纸作品参加了漯河市文化馆举办的2024年庆元旦剪纸作品展;学校的教室里摆满了学生手工制作的各种泥塑和面塑,各种色彩鲜艳造型各异的作品憨态可掬活灵活现;每天上午的阳光大课间,全体学生共舞健身龙,操场上一百多条彩龙上下翻飞,一派热闹欢腾的景象。舞龙项目参加了2024年全国“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漯河会场)启动仪式节目展演。
(来源:河南省教育融媒体采编中心 通讯员 赵启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