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宣传网

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高职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形式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30日18:53 来源:河南地矿职业学院

一、就业形式现状


社会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使得高等教育普及、就业机会增多。因此,人们迫切意识到要全面理解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指导支持,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对比近三年(2020-2022)的数据可以发现,2020-2022届毕业生总体规模呈逐年递增趋势,2022届毕业生人数较2020年增长率几乎达到50%。这与近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职院校不断扩招以及高职学校高质量发展规划的相一致。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2022届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落实率为98.26%。具体分析该比例,其中有88.93%的学生已经成功签约就业。升学的比例占总毕业生人数的6.14%,而自主创业则只占总毕业生人数的0.61%。应征义务兵的比例占毕业生总数的1.51%,而待定就业去向则占毕业生总数的1.74%。


2022年学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单位的性质主要集中在民营中小企业及其他,占比93.50%;医疗卫生单位占比1.70%;三资企业就业占比1.51%;国有企业就业占比1.38%;机关及其他事业单位占比1.26%。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2届毕业生涉及25个专业,平均就业专业对口率88.22%。其中市场营销、物业管理、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的就业专业对口率为100%;但数字媒体技术、空中乘务等专业就业对口率偏低,其中投资与理财专业就业对口率仅为54.55%,位居末尾。


薪酬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及毕业生个体的综合素质。调查显示,2022 届毕业生平均月收入4340.76 元,其中包含工资、奖金、提成、社会保险等各类补贴。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的生源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毕业生薪酬水平有所提升,但相较于普通本科院校,薪酬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通过调研发现,毕业生就业率相对来说还是非常高的,学生就业去向基本能得到落实。但是就业率高不代表就业质量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并不理想,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在经济转型大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就业依然面临严峻考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就业率高但就业质量偏低,二是就业岗位层次较低,三是部分专业就业对口率低。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


对于当前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笔者认为需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专业观、就业观和职业观。同时,我们还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工作,以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推进。在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中,也应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并确保个人与职业之间达到和谐匹配,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学会做人、学会选择、学会生活以及学会学习。通过这些努力,可以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


(一)专业观


首先,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应该考虑未来从事的职业是否适合自己。实际上,个人特质与不同职业的特点最匹配是确定专业选择方向的重要前提。其次,在选择院校和专业时,我们应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德、智、体状况做出决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所以我们需要充分了解自己,在选择报考的专业前进行全面的评估。应该明确自己的思想品德等级,并判断是否符合加分条件。同时要考虑平时学习成绩与毕业会考成绩,确定自己在本校应届毕业生中的位置。还要确认拟报考院校专业是否与自身优势相符,以及职业兴趣、职业气质、职业性格、职业能力是否与之相适应。此外,通过比较各高校该专业往年录取分数线和今年招生人数,可以确定自己能进入哪个档次;也要确保个人身体素质达到院校录取新生的要求。


选择“畅销”专业需要谨慎考虑。每个人对于“畅销”专业的选择都有所不同。虽然一些专业在社会上很受欢迎,但如果学生对此不感兴趣或者未来从事该职业与自身的性格和气质不相符,也不建议盲目追求这类“热门”。只有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报适合自己特点的学校和专业,才能为将来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需要注意,即使长线专业中也可能存在“畅销”专业。


(二)就业观


就业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需要个人不断开发自身资源,并将其巧妙地与社会职业需求相整合。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在特定职业领域中从事生产物品或提供精神产品的活动,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首先,转变就业就是谋生的观念。找到工作是人们赚钱的一种方式,然而工作并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应将其视为提高百业效能、带来职业乐趣的手段,并为个人能力与社会事业提供发展的机会。其次,转变就业就是索取的观念。就业是一种通过个人的努力和付出换取一定待遇的方式。同时,就业也是为社会作出贡献的途径之一。然而,并不仅仅在于薪资的多少,更重要的是个人能否在人民和社会中创造足够的价值与贡献。因此,在这个新世纪里,我们高职毕业生应该树立起“奉献力量、奉献激情”的观念,更应该树立起比索取更为重要的“奉献思想、奉献形象、奉献魅力”的就业理念。最后,转变某一职业从一而终的观念。现今社会在不断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新的技术、产品和工艺不断涌现,推动了产业升级的潮流,逐渐取代了传统产业。这必将导致传统职业的转型和新兴职业的涌现。面对日益多样化的职业格局更新变化,一个人很难一生只从事同一个职业,也无法长期固定在某个地方或单位工作下去。市场经济下,资源合理配置是靠流动实现的,人力资源配置也是如此。社会已不再有一劳永逸的职业。一般而言,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要换3到4个职业。北美地区平均每个人在一生中换工作6到7次。其实,只有通过合理的流动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且找到最能施展才华的岗位。高职毕业生应该解放思想,树立先就业、再择业、敢于创业的理性观念,不断学习调整,以适应不同职业与岗位所需之处。


(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


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是将个人的实际情况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确定未来职业道路,制定相关计划。一般而言,“规划”意味着在工作之前就依据特定的目的和要求,预先拟定具体方法和步骤。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涉及的内容很广泛,重要的是提前思考全面、总体性的方法和路线等方面。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育者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以及专长特点,努力设计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的教育活动。通过帮助学生成就全面发展并实现个性化、差异化和专项化的成长,我们可以真正做到“不受限制地培养人才”。其中,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是职业指导中重要的一环,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高职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高职院校、用人单位和学生自身共同面对。政府作为高职生的最大依靠,应加强政策创新和现行政策落地效应的监督和促进,增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促进高职院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三方合作的共赢模式,增强各方面的协助、耦合关系,构筑更加融洽的促就业体系。其次,高职院校作为毕业生的主要教育提供者,同时作为高职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重要桥梁,应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通过深化合作、加强实践、实施双向选择等方式,提高高职生的实践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高职生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用人单位作为高职生就业的最终落脚点,应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业务特点、结合高职生特点和优势,合理配置各学历层次人才比例和薪酬体系,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招聘方案和育才体制,为高职生提供更公平合理的职业发展和晋升通道。最后高职生作为共建顺畅就业通道中不可或缺的主体,应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增强职业素养,摆脱“靠、等”的被动思想,主动提升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积极积累充足的实践经验,为顺畅通道注入正能量。


综上所述,政府、高职院校、用人单位和高职生协同多元主体、顺畅就业通道,不仅是推动高职生就业的必然趋势,更是一个多赢的过程。期待在共建的过程中,各方主体能加强沟通协作、优化资源配置和管理策略,为高职生提供更开放、公平、稳定、便利的就业环境和前景。

 

基金项目:2022年全省大中专院校就业创业课题关于2023-2025 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形式分析研究(编号:JYB2023269)

 

作者简介:余海洋,男,河南地矿职业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副部长、副教授 ;王子轩,男,河南地矿职业学院党政办公室科员、助理讲师。


责编:任万辉 作者:余海洋 王子轩 二审:时高玺 三审:张舸

最新发布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