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由郑州大学物理学院郭巧能教授主持的“基于课程思政驱动力多学科全方位共促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紧扣时代脉搏,以课程思政为强劲引擎,全力推动多学科全方位共促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教育探索之旅。这一举措不仅承载着丰富的理论价值,更在实践中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直面挑战,深挖融合之道
当前,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之路并非坦途。专业课程内容繁杂、知识体系庞大,而思政元素和美感元素往往隐匿其中,不易被察觉与挖掘。课题组迎难而上,深入钻研教学内容,逐章逐节梳理知识脉络,探寻二者契合的切入点。
在“力学”课堂上,教师借助经典力学案例,如牛顿第三定律在火箭发射中的应用,向学生阐释团结协作、相互作用的思政理念;在“大学物理”课程中,通过讲解电磁感应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探索背后的坚持不懈与勇于创新精神;在“电磁学”里,探讨电磁波传播时,融入信息时代背景下人类对知识共享、互联互通的追求,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二、革新教学,点燃创新引擎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打破传统“满堂灌”模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通过微课、慕课等资源,为学生提供灵活自主的学习时空;线下课堂则变身互动研讨场,学生围绕课程内容展开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教师全程引导、点评,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课堂上,教师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如在“电路分析”课程中,提出“如何设计一个节能高效的智能照明系统?”学生需综合运用电路知识,融入环保理念与创新思维,小组成员各抒己见、碰撞思想,最终拿出创意十足的方案。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夯实了学生专业知识,更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投身科技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三、完善资源,夯实教学根基
为实现思政元素和美感元素的物理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无缝对接,课题组全力完善教学资源。一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制作含有丰富思政元素和美感元素的课件,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公式与生动的历史故事、现实案例、精美图片相结合,打造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的视觉盛宴;另一方面,建立庞大的在线教学资源库,涵盖物理学史、科学家故事、能工巧匠事迹、物理学发展前沿动态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辅教”“辅学”资料。同时,帮助引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创新研究项目、各种学科竞赛,不断激发大学生创造精神与创新意识。
这些资源的完善,不仅让课程内容更加鲜活有趣,也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使他们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地在课堂上融入思政与美感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四、成果斐然,共享教育盛宴
经过不懈努力,课题组成功建立了一整套思政元素和美感元素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的资料系统,改进制作了大量含有思政元素和美感元素教学内容的微课、慕课。这些成果不仅让本校理工科学生受益匪浅,还面向全省乃至全国开放共享,供全国教师和学生自由使用。
这一开放共享举措,打破了地域与校际壁垒,让更多高校能够借鉴郑州大学的先进教学理念与实践经验,推动了全国范围内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合的深入发展,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创新拔尖人才贡献了力量。
五、引领未来,彰显教育担当
课题组的课程思政探索之路,彰显出鲜明的前瞻性和先进性。结合自身实际,聚焦融课堂知识传授、在线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思政元素和美感元素感等素质教育于一体的重点难点问题,为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范本。
在思政素质教育和美感素质教育相互促进的探索实践中,课题组的研究与探索走在前列。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更为其他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引领着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潮流,向着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目标奋勇前行。
课程思政驱动力正源源不断地为郑州大学多学科全方位共促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注入强劲动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细作,不断优化课程思政建设,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物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