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能量午餐——香米饭、腐竹黄焖鸡块、冰糖绿豆汤……星期二——能量午餐龙利鱼炖豆腐、蒜蓉生菜……”1月13日,滑县道口第二完全小学公示了精心制定的一周食谱,引得众多家长关注和点赞。据了解,该校是滑县食堂学校之一,为全校孩子供应午餐。学校严格遵循科学膳食标准,赋予校园餐工作更多的情怀和温度,积极发掘本地饮食文化,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食育之路。
学校后勤校长胡伟瑜说:“我们从社会最为关注的校园餐做起,旨在养育吃的棒、长的壮的学生,让孩子吃得开心,家长送得放心!”
餐厅成为“我家的厨房”,在烟火中感悟幸福味道。结合科学膳食标准要求,本着让孩子们足额享受膳食费用的初心,学校坚持“每周一食谱,两周不重样”,注重精细管理。同样的标准下,学生饭菜提质不提价,鲜鱼、大虾、牛肉等高品质、高营养食材“飞”入餐盘成为日常,全面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健康。丰富的美食,也让幸福弥漫每一名学生的心中。
探索食育课程开发,在舌尖上品味家乡文化。粮稳天下安。滑县作为中国小麦第一县,小麦是根、是魂;而黄河故道的食物之美,在促劳、增智、健体、养德、育美。学校积极开发金穗课程,不仅培养孩子“心有家国天下,眼看千古未来”的胸襟格局,更结合本土小麦生产、运河文化、道口烧鸡等特色产业,积极推进食育工作,在“一粥一饭”中,探索传承中华优秀饮食文化的功能。
学校在校园里开发了“一亩良田”“半亩菜园”农耕园,种植了水萝卜、大白菜、香菜、油菜、辣椒、小麦等多种蔬菜、农作物。这也成为全校师生“每天看一看、浇浇水、除除草”的最红打卡场所。农耕园里,孩子们根据季节变化,分年级参与不同劳作,体验四时节气“春耕夏长、秋收冬藏”的变换过程,品尝劳动果实做成的美味食品,品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获得感,感悟“粒粒皆辛苦”的内涵,养成“勤俭节约、爱惜粮食、不怕辛苦、团结协作”的劳动品质,培养从小家到大家的爱国情怀,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孩子回家对我说,今天吃的现烤面包,是用咱们老家田地里种的小麦磨成面粉做的!当时孩子脸上的自豪,让我非常感动!我想,这一定可以成为多年后,他无论身居何处,都能念念不忘的‘家味道’‘桑梓情’!”一位学生家长动情地说。
遵循科学理念,在规范中护航学生成长。学校始终将教育领域中的严谨态度应用到食堂管理中。后勤部定期开展培训,强化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和规范操作流程,形成饮食安全闭环;管理层分批组成食材验收小组,随机调换,常态询价,把控食材质量和实时价位,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学生身上;“食育课程”建设小组走进全国食育课程开发典范单位,沉浸式跟岗培训,从饮食行为维度学习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进餐行为及饮食习惯,从食物科学维度了解食品之间的差异,从饮食文化维度学习中原饮食文化的魅力以及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饮食文化的不同。
孩子的饮食健康是每位家长永远关心的话题,牵动每一位家长的心。学校定期邀请各年级家长代表走进学校,零距离参观“我家的厨房”,了解食品制作和留样、餐具清洗等操作流程,和孩子共享美味午餐,跟校长共商改进细节。家长积极参与、踊跃献策,形成了推进家校食堂工作的最好监督合力。
“校园是一副富春山居图,在方寸之间种桃种李种春风;教育是一副千里江山图,在创造之中见天见地见未来。以办好校园餐工作为突破口,办‘记忆里的教育味道,家门口的高品质学校’,建设‘有家有爱有天下’的校园文化,营造‘有情有义有温度,共处共融共进步’的校风,推进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构建发展共同体,探索‘走出小家,热爱国家,成为大家’的办学治校道路,永远是我们的初心和目标!”学校校长王莉如是说。
(来源:河南省教育融媒体采编中心 通讯员 王景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