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环节,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将“思政大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形成协同育人的新格局。“思政大课堂”,是理论铸魂的摇篮,是知识的传递器,是信仰的播种机,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社会大课堂”则以其广阔的实践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平台。两者结合能有效实现知行合一,培根铸魂,构建富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思想政治实践育人整体格局。因此,教学中要探索大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着力构建高校“大思政课”,用好社会实践“大平台”,两者联动,协同育人,真正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增强政治意识,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思政课的核心使命是立德树人,解决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这要求我们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更要有坚定的思想信仰。只有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教师,才能传递出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要坚持并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提出的“八个统一”思想,这“八个统一”不仅为思政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更为我们指明了改革的方向。我们要努力使思政课变得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熏陶,实现思政课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社会实践中的新鲜经验融入教学中,使思政课始终保持鲜活和生动的生命力。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对学生思想、心理及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善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理论教育与线上互动、线上直播、学习通、智慧职教等信息化教学手段深入融合,推动人工智能、AI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同时注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着力打造铁院特色思政课,融入铁路铁路红色文化资源、“人民铁路为人民”“青藏铁路”精神、新时代“高铁精神”中欧班列与“一带一路”开拓创新等精神内涵,强化特色教育课程设置,组织思政教师与铁路专业教师共同研发“行车安全心理学”课程并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健康评估”“劳动教育”“电子技术”等课程分别获批河南省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中心和示范课程。
三、 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深入社会大课堂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调查研究、志愿服务、实习实训以及文艺创作等多种形式,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积极响应教育厅“青力青为 豫见未来”活动的号召,利用寒假时间,自愿参与郑州火车站和郑州东站的志愿服务工作。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如何为旅客检票、指路,如何维护车站秩序,不仅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技能,更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服务社会。这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必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5年春节,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作为青年志愿者秉持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化身火车站内一群蓝衣使者,帮助乘客解决出行难题,为旅客提供便利与服务。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参加活动的铁院学生也深有感受,学生袁一帆说:“郑州火车站向青年学子提供了更为便利、高效且贴近实际的实践平台。在志愿活动中,志愿者和乘客进行一对一的接触与交流,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令人受益匪浅”。学生郭治全在微博中记录到:“青春力量在这里汇聚、释放,“青力青为”活动实实在在。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关心他人,去帮助他人,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一个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深入群众,用专业知识为人民服务,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借本次寒假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实施之机,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现了二者的和谐统一。在这一过程中,大思政课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如同沃土一般,为培育良好道德品质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理论知识不仅滋养了学子们的思想,更为他们道德观念的生根发芽提供了必要的养分。与此同时,本次寒假实践活动平台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舞台。在这个平台上,学子们得以将大思政课中学到的思想理念付诸实践,通过实际行动让这些理念开花结果。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有助于塑造青年一代的高尚品德,更是对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生动践行和有力推动。
基金项目: 2024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与实践”期中成果。
作者简介:刘楚然(1991—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