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作为华夏文明诞生及早期发展的核心区域,拥有20多个朝代的建都史、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今,河南有14项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居全国之首。自1990年开始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河南入选的项目总数已经达到46项,居全国第一位。 河南省黄河区域14个省辖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51172处,约占黄河流域的42%,区域不可移动文物密度高,共有世界文化遗产5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21处,历史文化名城18个,黄河流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居全国第二位。中华文明原点的历史地位使河南在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肩负着义不容辞的时代重任。
一、AI在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
AI作为数字时代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工具,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创新方面发挥着强大功能。一是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查阅方面,AI可以通过高精度的数字化扫描和三维建模技术,精确记录文化遗产数据,形成永久保存的数字档案。二是在文化遗产修复和保护方面,AI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识别文物的损坏部分,并提供自动化修复方案或修复过程,提高修复效率和质量;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AI可以通过传感器网络监测文化遗产周围环境变化,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数据进行实时分析,预测文物受损风险并提供预警和建议,帮助工作人员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三是在文化遗产的分析和研究方面,AI可以深度挖掘文化遗产相关数据,并对其高效提取和关联分析,从而帮助研究人员厘清文化遗产背后的趋势与关系,揭示其背后的人文、艺术和历史背景。四是在文化遗产传播和推广方面,AI可以提高文化遗产的关注度、精准度、认识度和理解度,推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播。
二、AI赋能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具体对策
鉴于AI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强大效能和成功经验,河南应树立AI赋能黄河文化遗产保护的前瞻意识,提升相关能力。以延续文化遗产生命、赓续中华民族文脉为使命,以研、保、创、译、传、育为职能,实施一揽子工程,开展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工作。
深化AI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首先是AI赋能文化遗产保护案例研究,通过分析人工智能保护文化遗产案例,了解其工作原理、运作机制和注意事项;其次是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具体项目研究,即将人工智能具体形态(如生成式AI、沉浸式AI、伴随式AI和场景嵌入式AI等)同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具体场景(如数据分析、数字复刻、数字展陈、现场讲解)相结合,形成相应的可行性方案。第三是研究AI在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现实问题,通过对政策制度、发展治理、众智协创、传播管理等问题系统性探究,为AI赋能文化遗产的高质量保护,提供智库支持。
深化人工智能对特殊文化文物遗产的考释工作。人工智能可以在不伤文物实体的前提下模拟复原古建筑、古碑文、古图画等文献资料,辅助完成分析、复原、译释等工作。比如人工智能在助力甲骨文考释方面,现已取得较大进展,研究人员通过对人工智能进行语料预训练、数据建模、语义识别、算法运算、模型推理、自动生成等系统训练,能够使模糊、残缺的甲骨文得以识别、补全、修复。接下来,河南需要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在文法分析、释文翻译、辞例拟补、残字补全、辞例辅助缀合等方面的研究和训练,以更好地诠释中华文明。
建设黄河文化考古发掘与应急保护智能系统。该系统由发掘舱、实验舱、转运舱、修复舱、信息采集舱、研究舱等智能舱组成,其内部包含环境控制、考古照明、修复工具、科学仪器搭载平台等重要模块,形成具备文物发掘、文物保护、信息采集、文物转运等多重功能的智能系统。为黄河文物提供从发掘到入库的全流程闭环保护,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黄河文物在发掘、转运、修复、存储等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影响。
建立黄河文化遗产智能保护及活化利用系统。该系统因文化遗产属性不同而实行多元化保护模块和措施。比如,对不可移动遗产的保护,可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创建河南黄河文化遗产元宇宙平台,积极利用“河南理工一号”AI智能遥感卫星、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等社会组织的数据成果,建立智能监测与预警机制,自动识别并预警黄河文化不可移动遗产的损坏、自然侵蚀、非法挖掘、天气变化等风险,提醒相关部门及早防控。而对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融合3D高清扫描、大数据、区块链和AI技术,进行数字化捕捉、建模、存储和展示。
创意人工智能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播。可通过与百度、网易、科大讯飞等AI大厂合作,全方位、全场景、全领域构建黄河文化遗产智能体大模型,亦可利用AI技术生成数字人智慧体,予以IP化呈现,并推动其在影视作品、网络游戏中的场景应用。比如,在文旅场景中,可以创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数字导游,在智能终端以更鲜活、生动的方式与消费者交互,并在现实文旅情景中以仿生人导游的形象与游客交流互动;在文艺创作及动漫领域,可与广播电视台、博物馆、出版社等社会组织创造的IP形象合作,打造出兼具黄河文化传播功能和智能交互属性的影视作品、网络游戏、舞台艺术作品。
推动和建立AI+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复合型人才培育和社会合作机制。应着力发挥高等院校的社会功能,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工作。促进文化学、文物学、计算机技术学等多学科的融合,构建高等院校、黄河文化遗产保护部门、AI技术研究、传媒机构、社会组织的多方协作机制,定期举办“AI赋能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大赛”和“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前沿论坛”,扩大社会影响,使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形成黄河文化遗产保护的破圈效应,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博物馆馆长贾国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