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在学校蹲点教研两年,我看到了他们的努力,看到老师在他们的帮助下实现了快速成长。他们为我们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助力!”这是卢氏县城关镇初级中学副校长史康美参加2月13日举行的卢氏县2024年度述研展示活动后的一段感言。
卢氏县述研展示活动是“12344”工程一年来取得成果的集中展示,格外引人注目。据了解,该县的“12344”工程即践行“一个思路”——“学·融”教学思路,构建活力课堂;强化“两项活动”——海量阅读和书写习惯养成;抓实“三个有效”——有效备课、有效作业、有效落实;构建“四化”教研格局——教学研究校本化、学科教研团队化、团队教研主题化、研究成果推广化;开展“四大”活动——大练兵、大研讨、大展示、大应用。
践行“一个思路”——抓住课堂变革的牛鼻子
“可以栽3棵”“可以栽5棵”“可以栽4棵”……每个学生都兴奋地喊着,拿着自制的示意图竭力要说服对方。
这是发生在卢氏县东城学校课堂上的一幕。该校教师王敏在上《植树问题》展示课前一天告诉学生:“学校后操场北跑道外边要植树,跑道全长20米,每隔5米栽一棵,大家实地观测一下看能栽多少棵树?”学生4人一组进行了实地测量和规划后,在课堂上进行了激烈讨论。
“我同意你的观点”“我还有不同见解”……在不同看法的交锋中,“只栽一端”问题,“两端都栽”问题,“两端都不栽”问题,都顺利解决。据教研员统计,全班47名学生参与展示49人次——这是以前不敢想的。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为了实现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卢氏县提出了“践行‘学·融’思路,构建活力课堂”的课改路径,通过“导、驱、展、评、测”5个环节,培养学生能力,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学的过程中实现“五育”融合,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同时,构建活力课堂,主要落实一个“活”字。为落实这一思路,卢氏县教育系统先后开展了“建、培、研、练”4个阶段的工作。“建”就是把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依据和思路讲清楚;“培”就是通过培训,让全县教师全面系统地掌握这个思路;“研”就是通过新旧教学思路的碰撞,把课堂变革的火烧旺;“练”就是在实践中练技能、强本领、提素质,集聚活力。
如今,“学生学起来,课堂活起来,‘五育’融合起来”的改革目标一步步达成,全县教育面貌悄然发生着变化。2024年,卢氏县的《践行“学·融”思路,助推“双减”增效》被河南省教育厅认定为“双减”工作优秀案例。
抓好多项活动——从点点滴滴改变中实现县域教育的大改变
在卢氏县,改变学生靠的是海量阅读和书写习惯养成“两项活动”。
在卢氏县名著阅读现场展示大会上,卢氏县东城学校六年级学生雷博璨刚走上舞台,便惊艳了与会师生——一袭青衣,楚楚动人;两弯烟眉,星目含情。她表演的《黛玉心语》,以一段如泣如诉的独白,把黛玉的内心情绪娓娓道来,让人觉得“她就是黛玉,黛玉就是她”。
在卢氏县,这样的大会每年都会举行一次,目的是检测学校每日半小时海量阅读的成果。每次大会,前半场为实物展示,后半场为才艺比赛,竞赛成绩纳入期末考评。与此相应的是开展常规性书写比赛和书写抽测评估,检验每日15分钟练字的成效。截至目前,该县已开展4次评估,800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
在卢氏县,改变教师靠的是备课、作业、落实的“三个有效”。
为落实“有效备课”,在学科教研员牵头下,卢氏县各学校每学期通过优秀教师备课、学校备课组研磨,生成“一课三有(有教学设计、有课件、有练习材料)”资料,寒暑假期间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形成最终教案。“《纪念白求恩》这节课上得顺利、有效,我觉得得力于精简了环节、扩大了学生的参与度。语文课就要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思考、表达,在实践中提升能力。今天这节课虽然只有两个环节,但学生学得充分了,效果也就出来了。”作为新教师的卢氏县城关镇初级中学张亚茜,上完课后感受到了满满的成就感。
在“有效作业”方面,卢氏县强调“整合”“融合”两个概念,提出基础作业必做、拔高作业选做、实践作业分组做的梯度作业要求。寒暑假留的都是实践作业,形式新颖,实践性强,很受学生、家长欢迎。
在“有效落实”方面,卢氏县推动“两增一提”活动。“两增”即增课堂之效、增课外之能,“一提”即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全县以“四课”“四大练兵”活动为抓手,引导全体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以“三级”阅读、“三级”社团、课后服务、学科实践活动为抓手,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素养。
为把点点滴滴的改变推向更高层级,卢氏县把三门峡市教体局推出的“四大”活动做得更深入。如突出“大练兵”实效性,2024年下半年开展校内“大练兵”共计160次,参与教师2470人。落实“三全”,突出县域“大研讨”覆盖面,参与对象突出“全员性”,研讨学科突出“全科性”,组织范围突出“全域性”,真正形成以研促改、以研促教、以研促优的浓厚氛围。落实“一课三研”,突出“大展示”的精彩度,通过“确定主题、集体首研,课例实践、二研改课,再度实践、三研提升”的思路,提升课例品质,打造具有“学·融”特色的好课。
构建“四化”格局——凝聚合力提高教研质量
“几经修改与打磨,终成一课。本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践行‘学·融’思路、促进‘两减三增’课堂行为落地3个方面进行课程设计,以集体研磨与专家引领让教育智慧在碰撞中得以升华,以‘学·融’思路与‘两减三增’冲破教学迷障,为打造活力课堂导航。” 这是卢氏县城关镇初级中学历史教师范文艳,在卢氏县构建“四化”教研格局教学成果展示研讨观摩活动结束时,发给该县教研员李小松的一段话。卢氏县城关镇初级中学是卢氏县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所寄宿制学校,在2023年秋季被卢氏县教体局确定为构建“四化”教研格局基地学校(也称“教师发展学校”)。范文艳提到的“两减三增”正是卢氏县教师发展中心教学研究部在卢氏县城关镇初级中学一年多来实践研究的成果。
构建“四化”教研格局是卢氏县教体局推进“两集中”布局优化调整后的固本培元、守正创新之举,意在通过探索教研新路径,坚持“沉下去,浮上来”,用实验点这个“小轮子”激活全县教育发展的动能。据了解,“教学研究校本化、学科教研团队化、团队教研主题化、研究成果推广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了由“让我做教研”到“陪你做教研”、由“室内理论研究”到“课堂躬耕实践”、由“教育先富”到“教育共富”的转变。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卢氏县“四化”教研格局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成果的推广。推广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微成果实时推广。所谓微成果,就是教研过程中细微的改进或者进步。如一份课堂实录,或者一份新颖试卷等,这种成果难度不大,又易于增强教师的信心,久而久之,积少成多,就是一笔可观的课改素材。二是阶段成果现场推广。阶段成果的推广每半个学期进行一次,参会教师在推广会上不仅可以随机听课,还可以看到教研成果的实物展示;不仅有成果的介绍说明,更可以质疑问难。三是固定成果培训推广。教研员站在专业的高度,把一线教师的实际做法提炼出来,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推广到全县。如卢氏县第一小学的“五级联动”教研模式、卢氏县东城学校的“三级教研”、卢氏县实验中学的“四课”校本教研、卢氏县城关镇初级中学的单周集体备课“五有”和双周课例研讨“六环节”教研模式,经过优化后在全县推广。
“教育是一项永远没有休止的宏伟工程,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后继不断努力奋斗,‘12344’工程是卢氏县这一代教育人为教育发展做出的阶段性贡献,为县域教育发展起到了筑基的作用。”卢氏县教体局主要负责人如是说。
(河南省教育融媒体采编中心 记者 杨仲勋 通讯员 吕建国 张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