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宣传网

首页 > 市县动态 > 正文

淅川:让科学之光点亮孩子创新梦想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19日15:05 来源:教育时报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为目标,以小制作小发明、科普讲座、科技创新竞赛等丰富多彩的科学教育为依托,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为目标……”近日,淅川县科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姚成儒深入淅川县第一高级中学附属学校开展科学教学调研指导,对学校科学教师提出以上要求。


近年来,淅川县坚持把科学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以科学名师工作室为依托,以科学课教学为渠道,以丰富多彩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名师引领,发挥科学教育示范带动作用


作为全面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姚成儒主持的淅川县科学教育名师工作室秉承“深耕细研、和谐共生、相互促进、资源共享、立己达人”的理念,致力于打造一个聚焦课程改革、课标研究,着眼课堂教学、素养提升,立足示范引领、服务教学的专业化成长平台。



工作室潜心研究科学教育工作中的“真问题”,不断产出优秀成果,引领广大教师以“大先生”为志,让知识的传递与品格的塑造同向发力,在课堂互动中播撒真理的火种,守护个性差异、守望教育初心。同时,工作室积极开展大规模的校长、骨干教师分层培训,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动校长成为教育改革的“破冰船”、学科教师成为课程创新的“拓荒者”;开展名师示范课、专题讲堂、送教下乡等活动,着力打造“名师领跑、骨干跟跑、全员共跑”的金字塔型人才梯队;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大比武”平台,让市县两级竞技场成为教师蜕变的“淬火池”,让每位教师在切磋琢磨中实现教学实施能落地、教研创新能破题、课程开发能出彩、育人实践能生花的“四维提升”。


优化课堂,激发科学教育学习兴趣



课堂是科学教育的主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淅川县从课堂模式探索和教研模式创新两方面下功夫,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即“五环十步”教学法。“五环”即导、学、练、展、评;“十步”即创设情境、问题生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思联动、变式训练、分享展示、质疑解难、建构总结和堂清检测。“五环十步”教学法将科学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实验操作、实践活动等板块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中,有效整合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推行场景式、沉浸式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深度思考,自主探究,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思维。


丰富载体,拓宽科学教育实践路径


淅川县通过“创、建、评、探、融”活动,把“讲堂”变“学堂”,把“教室” 变“学室”,拉近学科与生活的距离,拓宽科学教育实践路径。



“创”即举办学生科技创新小制作小发明评选活动,引导学生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建”即组建多样化学生社团,丰富课后服务项目、拓展服务时间,让“双减”真正落到实处。“评”即科学优质课和实践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提升教师对科学课程的综合设计能力,实现从“教知识”“育能力”到“提素养”、从单科教学到跨学科主题学习、从统一教学到分层达标、从纸笔测试到表现性评价的转变。“探”即探索课后服务项目,引导支持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长期开展科学探究和实验,砥砺科学品格、立志科技报国。“融”即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推动育人方式变革,构建科学教育新生态。


“我们始终重视发挥科学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和培养,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发展,辅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展评和创新实践活动。”淅川县教体局局长章笑表示,“通过送教下乡、结对帮扶等形式,将工作室的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和农村地区辐射推广。同时,名师工作室还积极参与社区科普工作,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为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培养群众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蓄势赋能。”

 

(河南省教育融媒体采编中心 记者 王丙双)


责编:姚梦迪 二审:杜帅鹏 三审:侯军锋

最新发布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