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教育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近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与中原工学院以鲁守璞博士为首的研究团队在探索互联网时代下研究性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改革背景与意义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采用灌输型、填鸭式等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研究性教学法应运而生。该教学法最初在20世纪早期的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兴起,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广泛传播和共享,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这为研究性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
此次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意义重大。它不仅引发了高校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还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并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改革,教育过程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教学方式更加注重互动,使得教育领域内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学内容等核心要素发生了实质性与结构性的变化。
二、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对研究性教学重视程度日益加深,相关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巧有待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创新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三、改革策略与实践
高等教育机构应加强课程团队建设,打造激励制度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等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和信息素养培训。
1. 打造研究性教学的网络学习平台
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研究团队构建了研究性教学网络学习平台。该平台将教学系统、学习系统以及管理系统有机整合,实现了教学、学习、评价与管理的一体化。通过精准匹配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学习优势,构建了一套清晰且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实践规划体系,确保教学过程的个性化、高效化及创新性。
2. 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型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成为研究性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引入多元化数字资源,如在线课程、视频讲座等,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促进了知识的跨界融合。教学方法上,融合“线上预习探索”与“线下深度互动”,形成了“混合式学习”范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明确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在研究性教学改革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由“知识讲解”向“问题导向”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则成为教学的中心,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升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角色转变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动态交流和相互启发,实现了教学相长。
4. 构建研究性教学效果评估体系
为了评估研究性教学的效果,研究团队构建了完善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该体系强化对学习过程的动态监控与个性化指导,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成长轨迹,为教师提供即时反馈和差异化教学策略建议,加速学生的知识内化与技能形成。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为研究性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与中原工学院的研究团队逐步构建起符合时代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这一改革成果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贡献了力量,也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
(作者:鲁守璞,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