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宣传网

首页 > 要闻播报 > 正文

“绿健”主题活动跨入品牌塑造关键年:20项专项课题“主体封顶”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7日15:04 来源:教育时报


 

“出成果、树品牌,这是‘绿健’工作第二年也是今年的规划目标。”

4月1日至2日,春和景明,万物勃发。豫南“淮上明珠”信阳息县,河南省乡村学校“绿健”(全称“绿色点亮生活,健康护佑生命”,下同)主题实践活动工作研讨会暨“绿健”专项研究课题集体中期检查活动在此举办。会上,明确了“绿健”工作第二年度目标。首批20项“绿健”专项课题进行了中期检查。来自全省各地市100余名劳动教研员、“绿健”专项研究课题组代表及“绿健”活动专家指导组成员参会,并实地探访了息县乡村劳动教育实践成果。本次活动由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和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主办,河南省“绿健”主题实践活动研究指导中心指导,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数字出版应用智能部署重点实验室、信阳市教育体育局、息县教育体育局协办。


4月1日至2日,河南省乡村学校“绿健”主题实践活动工作研讨会暨“绿健”专项研究课题集体中期检查活动在息县举办

 

【开幕式】“绿健”三年规划跨入第二年,塑造品牌的关键之年

 

4月1日,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息县高中,举行了活动开幕式。“信阳市出台了《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构建‘必修+选修’‘基地+学校’‘农耕+非遗’三维课程体系,全市建成劳动实践基地217个。”致辞环节,信阳市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政协科教文卫工作委员会主任、市教体局党组成员高君行公布信阳市“绿健”工作推进成果。他说,信阳市还打造了“一校一田”计划;联合信阳高校建立“劳动教育产学研联盟”;推行“绿健成长档案”和“劳动护照”档案,推动“绿健”活动走深走实。“目前,全县有4所学校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教育示范校’,3项‘绿健’校本课程荣获‘河南省教育2024年度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案例’一二三等奖。”息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县政府副县长贡少辉在致辞中,列出息县“绿健”工作成绩单。他特别指出,息县十二小和项店中心校,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打造出全县劳动教育示范点。据介绍,息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73所,在校学生15万余人,在编教师8000余人。“今年是‘绿健’实施第二年,是三年行动计划中承上启下、扩优提质、登顶创新、触达目标、塑造品牌的关键之年。”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教育科研管理部副主任、“绿健”主题实践活动专家指导组组长汪豪浩在发言表示。会上,汪豪浩还提了三点意见:立足新基点,明确方向,深化对“绿健”活动的战略认识,目前“缺课程”“缺师资”“缺场域”“缺保障”“缺评价”等困难依然较集中;聚焦新成果,强化研究,引领带动活动“质效”双升,首批“绿健”研究课题即将进入攻关结项阶段,希望助力乡村教育提档升级、提质增效;锚定新目标,解放思想,破解活动推进中的难题瓶颈。大象出版社副社长、“绿健”主题实践活动研究指导中心秘书组组长刘钢,信阳市教体局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冯伟,息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付超峰等省、市、县领导出席了仪式。


“绿健”专项课题中期检查,汇报教师就探索跨学科融合路径展开论述


“绿健”专项课题中期检查,汇报教师代表展示PPT

 

【检阅】20项“绿健”专项课题中期检查,助力乡村教育提质增效

 

校门口就是大块麦田孩子却不认识,如何探究性育人?矿泉水瓶子为啥总留有一点空间?蜂巢为啥是六边形而不是五边形?如何多学科融合育人?继2024年对首批20项“绿健”专项课题开题后,本次会议对这些课题又进行了中期检查。“‘开题’象征专项课题‘大厦’打下地基,‘中期检查’象征主体封顶,‘结项’则相当于精装修。”汪豪浩比喻会议重要性。当天,20项课题分两组展示,专家们逐一“把脉问诊”。针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汪豪浩强调要从学科本位调到问题本位上来。如何才是更科学的跨学科?他以不同形态下的五谷作形象阐释。直接将五谷装入水中,叫拼学科;打成五谷豆浆,叫融学科;酿成五粮液,则叫合学科。育人真正做到润物无声,育人无言。


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教育科研管理部副主任、“绿健”主题实践活动专家指导组组长汪豪浩为“绿健”研讨会做报告,并为全省各地市劳动教研员、“绿健”专项研究课题组代表分享中期检查注意事项

 

 

20项课题涵盖多主题,如展现实践育人新路径的《二十四节气教育融入乡村小学劳动教育》《基于“绿健”主题实践活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研究》等课题;探索乡村教育振兴的多元模式的《城乡教育联合发展共同体在“绿健”主题实践研究》《“五育”视野下乡村小学中医药文化建设实践研究》等课题。“杨东平教授著文称‘乡村教育走什么路,向何处去,这是一个百年之问’。”汪豪浩分享杨东平教授署名文章《“内卷模式”之下,农村教育该往哪走?》,文章列举了晏阳初、黄炎培、陶行知、梁漱溟等教育先贤有关乡村教育和乡村复兴的主张与实践,文章最后指出,“通过将普适性知识与乡土文化、地方性知识的有机结合,实施适合农村青少年成长需要的植根乡土的教育、有根的教育、有机的教育、绿色的教育”。而此观点,恰与“绿健”主题实践活动初衷相呼应。

 

【考察】一块被“绿健”改变命运的土地,一片“盎然绿意”的县域劳动教育热土

 

小学校内一块长期闲置的近10亩土地,在政府企业等多方力量参与下,一个月时间建成“绿健”劳动基地——“耕读小院”,为全省破解“绿健”工作发展难题提供成功范本。4月2日上午,参会人员走进息县第十二小学,实地观摩这个“耕读小院”劳动基地。据介绍,该基地原址长期闲置,2025年3月启动“耕读小院”建设工程。息县县委主要领导过问,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全程督导,息县教体局组建常态化指导专班,驻场指导工具坊、食育坊等特色场馆建设。息县新华书店专项扶持资金2万余元,属地龙湖街道办事处也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协调拆除铁皮围栏,清运场地垃圾。政校企三方联动,科学规划出7亩标准化“农耕实践田”。经过近一个月的协同攻坚,最终建成集生产劳动、生活实践、生态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劳动教育基地,其功能布局和建设模式在全省形成示范效应。


 参会人员到息县十二小参观全县“绿健”成果展


 息县十二小的“耕读小院”,建设过程凝聚了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力量

 

 

当天,县中等职业学校的烘焙专业、县二幼和县二十小的食育课堂、县二小的扎染社团、县一中和三中的科技社团,县十一小的非遗文化传承社团等齐聚活动现场,为参会的老师展示了一场“五育融合”的视觉盛宴。    


专家成员参观“绿健”校本课程成果


息县十二小,劳动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随后,与会者前往息县项店镇,一同走进金色麦浪课程的核心载体——智慧农谷研学基地,共同体验从课堂到麦田的研学之旅,探寻“劳动+文化+科技”的育人模式。该基地通过“农耕智慧的时空解码”“数字麦田的智慧呼吸”“酒麦产业创新工坊”“小麦生长观测区”“麦食工坊与未来粮仓”等展区,让学生通过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和生活常识,培养从田间到舌尖的劳动觉醒,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和民族,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写生课贴面对着油菜花地开起来


美食课有滋有味

 

学生发明的智能养护绿植装置引得专家称赞


参会者参观智慧农谷研学基地

 

据公开报道,息县被誉为“淮上明珠”“中国生态主食厨房”,有千年古息国的文化积淀,通过“田园课堂”“农耕文化基地”等实践载体和积极探索,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教育创新提供了新思路。“‘绿健’主题实施活动确定三年行动目标规划,第一年为‘蹚路子,树典型’,第二年‘出成果,树品牌’,第三年‘起高峰,成体系’。”汪豪浩表示,20项“绿健”专项课题已进入攻坚阶段,做好中期检查,助力让课题研究真正成为赋能乡村教育的“源头活水”。 

(来源:河南教育融媒体采编中心 通讯员:杨军强 郑森林)


责编:代修鹏 作者:代修鹏 作者单位:教育时报 二审:杨雷 三审:侯军锋

最新发布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