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豫荐未来 青春起航”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025届毕业生春季校园双选会暨濮阳市民营企业服务月专场招聘活动在学校知行广场举办。副市长蔡洪峰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市教育局党组书记葛磊,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齐洪轩,市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鲍红涛,中原油田社会保险中心(就业中心)党委书记程玉坤,市就业创业促进中心副主任时喜敏,蔚林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郭同新,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钻井一公司党委组织部部长贾大勇,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殿峰出席活动。217家企业代表,学校班子成员、全体中层、教师及在校生参加活动。开幕式由副院长李丹秋主持。
蔡洪峰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濮阳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坚持就业优先战略,通过实施“青年人才聚濮”计划,开展“民营企业服务月”活动、发放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工具,构建起“政策扶持+技能培训+岗位对接+创业服务”的全链条就业服务体系。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省唯一的石油化工类高职院校,始终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 2024 届毕业生“三桶油”等央企录用人数持续增加,毕业生平均起薪较去年增长 8%。此次双选会既是学校落实就业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市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他希望,一是广大毕业生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要珍惜双选会平台,主动了解企业需求,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和职业规划,理性选择就业岗位。既要志存高远,也要脚踏实地,在基层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岗位锻炼中成就事业。二是用人单位要真诚合作、共谋发展。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也是人才成长的摇篮。希望各参会企业以此次双选会为契机,充分展示企业形象和发展前景,提供更多优质岗位和职业发展空间。三是学校要深化改革、提升质量。要坚持 "以就业为导向" 的办学方向,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完善“订单式”培养模式,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李殿峰表示,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深深扎根于濮阳这片沃土,一心专注服务石化产业。多年来,学校已向社会各界输送技术技能人才逾4万名,其中80%的毕业生选择在河南,尤其是濮阳地区扎根发展,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坚实力量。他对与会企业表示感谢,并希望通过此次双选会,企业能够选拔到合适的人才,与学校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携手为培养更多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不懈努力。他勉励石化学子,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合理设定就业预期,珍惜每一次机会,以自信、务实的态度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既要志存高远,也要脚踏实地,将个人职业理想与国家发展、地方需求紧密结合,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非凡的成就。
贾大勇作为企业代表发言,他详细介绍了钻井一公司的组织架构、发展前景以及成长平台等核心要素,细致解读了公司安全管理、化工化学、井下作业、石油工程、机械仪表、电子自动化等关键岗位的职责与使命。热切期望石化学子能加入中原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拥抱梦想、携手并进,共同为推动我国石油工程事业的发展、维护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力量。
李安琦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深情表达了对母校、老师的感激之情,并勉励学弟学妹要珍惜大学时光,积极把握此次双选会的宝贵机会,深入了解企业招聘岗位需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不懈努力、持续奋斗。
本次双选会由濮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濮阳市教育局、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主办,濮阳市就业创业促进中心、学校招生实习就业处共同承办,中原油田就业中心协办。河南省君恒实业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濮阳惠成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蔚林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甘肃讯而达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山东恒邦冶炼股份有限公司、锐驰高科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12个省市217家企业入校招聘,涵盖油气工程、石油化工、新能源、生物科技、电子商务、汽车制造等多个领域,提供优质岗位7700多个。
双选会现场氛围热烈而有序,紧张又充满活力。招聘人员在各自展位前热情地向过往学子发放宣传资料,详细地介绍公司的职业环境、薪酬福利及职业发展路径,耐心细致地进行解疑答惑。学子们带着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期待与憧憬,手持简历,穿梭于各个展位之间,或驻足观看企业介绍,或详细询问岗位要求,或认真填写求职信息,或积极参加面试,全力寻找心仪的工作岗位。企业与学子间的互动积极而热烈,双方在此彼此了解、相互选择,为个人职业发展、企业人才赋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次双选会成功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有效促进学生就业,实现了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未来,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将在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优化培养供给,强化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全力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积极为企业发展赋能增效贡献人才与技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