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宣传网

首页 > 教师教育 > 正文

镇平县2025年首期“人工智能+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启动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3日10:54 来源:河南教师教育

为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5月9日—10日,镇平县教体局举行首期“人工智能+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项目集中研修活动。镇平县教体局班子成员李哲、时海波,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李云杰,镇平县教体局教师工作股、县电教中心负责人出席活动。近400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现场参训,活动同步进行网络直播,实现培训资源县域全覆盖。



李哲指出,此次培训是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关键举措。他希望教师勇做“破冰者”“播种者”“攀登者”,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AI技术重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课堂;立足校本学情,积累可复制的融合案例;善于用数据诊断教学问题,在实践中持续提升育人质量,以AI赋能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之问。


李云杰表示,人工智能正推动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深度转型。本次培训聚焦AI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全场景应用,通过理论学习、技术实操、校本实践等环节,助力教师掌握智能备课、课堂互动、学情诊断等核心技能,成为县域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先行军”。


时海波强调,AI与教育融合是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深层变革,参训教师要转变观念,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引领”,理解AI核心价值;学用结合,将工具方法落实到校本实践,开发“AI+教学”课例;发挥骨干作用,通过校本研修等带动更多教师参与教育数字化转型。



开班仪式结束后,镇平县教师进修学校“AI课程研发项目”团队历时半年精心打磨的7场专题讲座正式开讲。由3位资深信息技术专家、4位新生代培训师,以及市、县一线名师组成团队,课程涵盖理念更新、工具应用、跨学科融合等核心领域,为教师提供“理论+实操+案例”的立体化培训。


5月9日下午,团队负责人李娜以《智启教育新变革 县域教师“AI+教学”启航指南》开篇,系统梳理AI在教学中的应用场景,为教师提供转型路径指引。王成恩老师做了《DeepSeek在教育场景中的高效应用与风险应对》的报告,结合实际教学场景,演示AI工具在智能备课、作业批改中的操作技巧,并讲解数据安全与内容审核等风险应对策略。李菡飞老师主讲《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与处理》,分享AI驱动的资源检索技巧及实用工具,以期帮助教师提升数字化资源开发效率。侯雅亭老师以《人工智能挑战下的教育变革与教师成长》为题,剖析AI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引发参训教师对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深入思考。



5月10日上午,司奇志老师聚焦跨学科教学,通过数学与编程、语文与AI写作等案例,讲解如何整合学科资源,实现人工智能与跨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赵颖老师分享《教学课件制作技巧与智能工具应用》,结合具体学科演示AI在课件设计、互动功能开发中的实操方法,提升教师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呈现能力。王培雅老师带来题为《人工智能赋能微课制作》的报告,从脚本生成、素材处理到智能推送,系统讲解AI在微课制作中的全流程应用。


5月10日下午,南阳市电教中心专家王晓卓以《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法指导》为题,指导教师借助国家级资源开展智能教学。镇平县玉都实验学校副校长、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杨娟结合一线教学经验,分享AI在课堂互动、作业设计、学情分析中的成功案例,以“接地气”的实践经验为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操作范式。



培训还特别设置“AI教学创新研讨”环节,为参训教师搭建起深度交流、智慧共享的平台。分组研讨环节,学员围绕“如何设计AI赋能的学科创新课例”展开热烈讨论,现场构思智能备课方案、学情分析模型及课堂互动策略。专家答疑环节,专家团队针对“AI工具选择的适配性”“数据隐私保护”“校本实践中教师参与度提升”等实操问题,从技术选型标准、隐私保护机制、校本教研组织策略等维度逐一解答,特别强调“技术应用需坚守教育本质,在工具效能与育人目标间找到平衡”,引发教师对“技术为器、教育为本”的深度共鸣。



此次培训创新采用“集中研修—校本实践—成果展示”三阶培养模式,构建“理论学习—实践转化—创新辐射”培养闭环。为保障培训实效,镇平县教体局同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一是依托河南开放大学,加快建设镇平县区域智能校本研修平台,整合优质资源构建“AI+教学”应用生态;二是建立分层分类培训机制,针对不同学科、教龄教师制订个性化方案,依托“青蓝工程”“名师(乡村首席教师)工作室”扩大辐射效应;三是完善考核激励体系,将AI教学应用纳入教师职称评聘、绩效考核,培育示范校与骨干教师,形成“培训—实践—创新”全链条推进格局,系统赋能县域教育数字化转型。


责编:侯心雨 作者:赵涛 二审:韩玉兵 三审:鲁娜娜

最新发布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