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持续深化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引导大学生在考察国情、体验社会、服务群众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奋进力量,树立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的人生理想。近日,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校团委带领“豫你相应”志愿服务队赴梨林镇关阳新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古渡犹闻鏖战激 毁家纾难守初心
为触摸黄河儿女的奉献脉搏,志愿者们来到了因小浪底工程建设整体搬迁的关阳新村。在陈谢大军强渡黄河纪念馆内,泛黄的老照片、老物件、斑驳的木桨、褪色的军旗,为志愿者们讲述了又一个毁家纾难的故事。通过调研学习,志愿者们渐渐明白,关阳村的赤诚血脉从来没有断过,为国赴义的传统从来没有断过。一个国家和民族需要文化自信,一个地方、一个村庄同样需要文化自信,关阳村的文化传承在血与织的交融中生生不息。队员们抚摸着纪念馆内陈列的纺车,仿佛触摸到村民世代守护家园、传承文化的坚韧信念。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正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最生动的注脚。
迁安无悔家国梦 热土新耕日月长
当地村民告诉志愿者,曾经的关阳村,位于大峪乡西南,北依太岳,南临黄河,东接竹峪,西临长泉,是豫西的水旱码头,商贾云集。昔日有“千帆村前过,门联十三省”之说。上世纪90年代,小浪底水库建成蓄水,关阳村被划为水库淹没区。故土难离,穷家难舍。为了黄河安澜、万家灯火,村民们抛家舍业,拆旧屋于山巅,迁新居于平野,别故园而赴他乡,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关阳村整体搬迁至平原地区的梨林镇。码头虽然不在了,可是关阳村振兴的号角已然吹响。这里的人民再次握紧开拓的犁铧,开始了家园的新生。这段以家为舟载山河的故事震撼了志愿者,他们对关阳村舍小利成大义、离故土守安澜的村民肃然起敬,对他们再次以双手耕耘热土,振兴乡村的坚定步履,深感时代接力棒已传递至青年手中。
经纬交织传薪火 巧手织就振兴图
关阳老粗布是济源市梨林镇关阳村的传统手工艺品。虽然村子搬迁了,但是织就老粗布的手艺从未褪色。在村民的带领下,队员们来到老粗布纺织工坊,沉浸式感受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老艺人以传统纺车、织布机为“笔”,将弹花、搓捻、纺线、织布等十余道工序娓娓道来。队员们看得跃跃欲试,亲手操作纺车进行体验。然而纺轮方转便知艰辛,看似简单的纺线需要手脚协调、力度均匀、心静如禅、眼疾如梭。在老艺人手把手的指点下,队员们渐渐指间生韵,线走如歌。工坊负责人告诉队员们,对于传统技艺并非简单的传承,他们还探索直播带货的创新,设计国潮纹样,开辟研学工坊,让老粗布已经出口新加坡等地,成功走向世界。
通过这次实地调研考察,队员们触摸了奉献的温度,读懂了文化的韧度,体悟了创新的高度,坚定了扎根乡土的厚度。这不仅是该校深化“行走课堂”育人体系的生动实践,更是将青春梦想织入乡村振兴经纬网的深刻洗礼,引领应院学子在躬身力行中践行“两高四着力”河南战略,以青年智慧助力河南区域发展,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贡献应院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