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别山,滔滔江淮水。在“七一”建党节来临之际,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6月26日-27日,郑州轨道工程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近30名党员教师赴大别山革命圣地开展暑期研修,重温党的光辉历程,缅怀先烈继承遗志,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此次活动以革命沃土为课堂,百年党史为教材,采用“理论浸润+实践体悟”双轮驱动,让红色基因与育人使命同频共振。
红旗漫卷迎华诞 开班启程明方向
风雨兼程四百余公里,教师队伍抵达“红旗不倒”的将军县新县。开班仪式在庄严国歌声中拉开帷幕,大别山商学院副院长汪军为本次活动致欢迎辞,对学院学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大别山的革命历史和举办此次研修班的目的与意义,并为培训班授旗,旗面上的金色党徽熠熠生辉,象征着红色基因的代代传承。全体教师在班旗下合影留念,定格下这一庄严时刻。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超作开班动员,对本次学习提出三个具体要求:一要以“学”为基、筑牢理论根基与能力底座,二要以“思”为要、深化认知转化与自我革新,三要以“行”为果、推动学用转化与担当作为;并以“三个务必”寄语全体教师:务必带着问题意识去研学,务必怀着敬畏之心去感悟,务必肩负育人使命去思考;在红色教育中铸魂强基、锤炼党性,追溯信仰之源、补足精神之钙。
理论学习强根基 凝聚思想建共识
随后,信阳市红色文化研究专家、大别山干部学院郭忠安教授以《大别山精神内涵及其时代价值》为题,凭借大量实例从大别山精神的孕育形成、大别山精神的内涵及大别山精神的时代价值三个方面,深入阐释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历史奇迹,“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思想内核,启发学员们要弘扬大别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汲取信仰力量,为思政育人注入历史厚度。
陵园丰碑祭忠烈 铿锵誓言映初心
次日清晨,教师们怀着崇敬之心前往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开展现场教学,站在苍松翠柏间,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在无声地诉说九十多年前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全体教师神情凝重,面对镌刻着13万烈士英名的纪念碑,敬献花篮,缅怀先烈,锤炼党性。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姚静华的领誓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铿锵誓言穿透云霄、激荡回响,与历史烽火中的初心使命形成强烈共振。
长廊刻印烽烟泪 旧枪锈字铸忠魂
烈士陵园的碑刻是血写的忠诚,博物馆内的砖墙是铁铸的初心,教师们沿着历史长廊,移步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仔细聆听讲解,深入了解无数共产党人在艰苦岁月中以血肉之躯筑起信仰长城的动人事迹。一件件斑驳文物、一张张泛黄照片生动诉说着“勇当前锋”的铁血担当与“不胜不休”的革命豪情。教师们在沉浸式教学中完成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洗礼与灵魂净化,感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磅礴力量,厚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担当。
将星璀璨耀山河 血火岁月忆峥嵘
顷刻间已到此次研学的最后一站——鄂豫皖苏区将帅馆。勋章绶带造型的展厅序厅中,弧长30米的“将星璀璨”铜雕巍然矗立。349位开国将帅的挺拔身姿与身后绵延起伏的大别山脉融为一体,如同永恒守护着这片浸透热血的土地,磅礴气势令人顿生敬畏。场馆内陈列的珍贵史料与逼真场景,将那段烽火岁月鲜活再现,教师们步履深沉,驻足凝视,在泛黄的家书、磨损的军装前久久端详,深切感悟那枪林弹雨中的英勇无畏与血火交织的峥嵘岁月。
归途畅叙研学思 薪火相传启新程
归途车厢化作移动研讨课堂,教师们畅谈研学体悟,纷纷热议如何将红色基因融入教学实践。姚静华书记作总结讲话:此次大别山研学之行以文物为媒,铸牢“红旗不倒”之魂,以实践为桥,贯通“知信行”之链,以归途为始,点燃“不胜不休”之志,不仅是一次追溯初心的信仰淬炼,更是一场躬身力行的血脉传承,鼓励教师们要以真理之光照亮育人征程,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澎湃的红色动能。
通过此次暑期研修,教师们领悟了“28年红旗不倒”的精神密码,收获了弥足珍贵的实践经历,汲取了奋进前行的不竭动力。未来,郑州轨道工程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以红色为底色,以大别山精神熔铸信仰之魂,以革命赤诚滋养育人之心,让思政教育扎根沃土,让初心使命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