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宣传网

首页 > 要闻播报 > 正文

2025全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学科建设学术论坛圆满召开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3日17:19 来源:郑州工商学院

  6月30日,由内蒙古艺术学院主办的“非遗在高校——2025年全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学科建设学术论坛”在呼和浩特市隆重举行。作为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在高校实践模式研讨(一)”同期召开,来自区内外的12位专家学者围绕高等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独特使命与实践路径展开深入研讨。会议由内蒙古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曹莉教授主持。


“非遗在高校实践模式研讨(一)”活动现场


  曹莉院长首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她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通过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创新实践等路径,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注入新活力。她表示,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各位专家学者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更多新的思路和方法论指导,推动高校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


曹莉教授主持


  本次活动分上下两场举行,上半场是来自区外各高校的共5位学者发言,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黄宗贤教授评议。南华大学谢宏图教授的《学术引领非遗传承》强调高校在非遗传承中的关键作用,高校学者要将文化传承的责任与建立文化自信的应有担当承担起来。郑州工商学院雷红薇教授的《人工智能赋能非遗数创人才培养的机制研究》从不同专业跨学科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与项目驱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平台搭建等方面出发,回答数智时代人才培养问题。大连工业大学高家骥教授的《中国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为中国北方三省一区多民族文化交融传承提供实证案例,并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筑牢理论根基、提供实践指引。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孔艳君教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立体传承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创新》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为个案,分析地方民族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立体传承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创新经验。广州大学高俊虹教授的《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国礼中的非遗手工艺》以中国传统国礼中凝聚的传统手工艺为研究对象,认为其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完美跨越,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


谢宏图教授发言


雷红薇教授发言


高家骥教授发言


孔艳君教授发言


高俊虹教授发言


  黄宗贤教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进行了评议。他认为,发言主体具有多样性,且均对“双创”方针方法论进行探索,发言人以具体案例为切入点,体现出非遗在高校的实践路径和模式所具有的多维性。他指出,非遗不再是单纯被保护的对象,且可以反哺学科专业教育体系。


黄宗贤教授评议


  下半场是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各高校的共7位学者发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学术院长、锦绣中华非遗展览展示系列活动总策展人孙冬宁教授评议。内蒙古科技大学韩冬楠教授的《非遗进高校——服务黄河流域和高质量发展几字弯行动内蒙古沿黄地区的非遗数智设计与实践》将非遗与数智设计融入社会实践,助力服务内蒙古沿黄地区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内蒙古工业大学孟春荣教授的《数字技术赋能内蒙古传统蒙古包营造技艺非遗保护研究——插孔式套脑为例》聚焦于传统蒙古包插孔式套脑的营造技艺,以数字技术构建可持续更新的数字档案与复原路径。内蒙古工业大学闫亦农教授的《数字技术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创新设计研究——以北疆非遗蒙古族刺绣为例》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创新设计与实践应用,实现了北疆蒙古族传统刺绣纹样的数字化保护、创新性转化和现代化传播。内蒙古艺术学院曹莉教授的《非遗在高校——实践案例分享》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例剖析了非遗传承实践模式与案例,为同步院校的相关探索提供有益借鉴。内蒙古艺术学院顾谦倩教授的《数智赋能——非遗传承教学实践研究》围绕艺术设计学系“非遗与设计创新”系列课程展开,启发与会者对新时代非遗与数智技术相融合产生深度思考。内蒙古艺术学院梁丁副教授的《将地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分享将地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学设计的案例,她指出未来将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内蒙古艺术学院李杰副教授的《“系”与“统”:美术类“非遗”“两创”实践的两个维度》论述非遗的原生逻辑、表现规则及传播规律,并对理念遵循、生态观照和实践指导方面的价值取向与发展愿景做出阐述。


韩冬楠教授发言


孟春荣教授发言


闫亦农教授发言


曹莉教授发言


顾谦倩教授发言


梁丁副教授发言


李杰副教授发言


  孙冬宁教授对下半场的发言进行了评议。他做出五个方面的建议:聚焦一个定位,立足北疆,培养具有独特审美和身怀绝技的非遗专家;两个结合,结合非遗系统性保护和国家重大文化战略工程,结合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目录,科学规范进行非遗保护;三传四研,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展示传播、实践传习,以及专题研讨、教学研培、专业研修、文创研发;五个工作团队,理论研究与保护实践团队、田野调研与数据采集团队、非遗策展与传播团队、展演设计与研发团队、学术成果出版团队。


孙冬宁教授评议


  曹莉教授对此次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她认为,专家学者对非遗的理论和实践形成了一种共识。她诚挚邀请各位参会者继续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讨论,形成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责编:李达 二审:时高玺 三审:张舸

最新发布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