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乡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四个聚焦”助力党建育人同频共振,为学校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力。
一、聚焦“三个增强”,讲政治筑堡垒创品牌
讲政治,增强政治意识。外国语学院党委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全院教职工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英文版)、《理解当代中国》英语系列教材等学习活动,理论学习和专业学习相辅相承,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筑堡垒,增强组织力。建立从党委到党支部、从党支部到党员的上下联动机制,开展“面对面、心联心”、“学促共进”等活动,提升党员素质,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025年教工党员带头为考研学生提供考研辅导、模拟复试等考研指导活动,研究生考取率较去年提高3个百分点,54位学子成功上岸,平均升学率达16.39%。
创品牌,增强创新力。外国语学院党委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听红歌 识红曲 品红迹”主题党日活动、“译心向党”党的二十大金句热词翻译大赛,“理解当代中国”中英翻译大赛、“话说中国节”中英双语翻译大赛、“手作之美,典耀中华”红色文化创意手工活动等。近年来,外国语学院获批省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第二党支部获批校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凝炼了“1234”即“一心、两地、三全、四队伍”多维一体学风建设品牌;获批“言·智行”校级学风建设工作室;连续五年被评为学生工作先进单位。
二、聚焦“三个融合”,促创新承文化提实效
党建与教学融合,促进教育创新。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开展“三进”课程建设工作综合改革优秀案例学习研讨会议、“课程思政展风采,匠心育人我先行”、课程思政专题教研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了“一核双线三段四维”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英语文学导论》《语言学导论》《大学英语》被认定为省级示范课程。2025年,外国语学院教师参加外研社“教学之星”外语教学大赛荣获全国复赛一等奖2项,参加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的外语教学比赛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党建与文化融合,传承红色基因。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各种文化活动等形式载体,丰富党建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开展星空讲堂、文学经典诵读、读书交流会、用英语介绍中国节日等活动推动书香校园建设;举办红色文化节、录制“译说中原红色文化”双语视频、推动“典耀中华”为主题的双语典籍阅读与吟诵。
党建与科技融合,提升党建实效。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大数据等,提升党建工作的实效。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室,搭建红色教育平台,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再现红色场景,增强红色革命文化情景体验感,提升学生的历史认同感、政治认同感、情感认同感。
三、聚焦“三个建设”,强思想提能力转作风
强化思想建设,筑牢信仰之基。通过深入开展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业务能力,通过“轮流领学、解读分享”、“党员研习会”等形式,帮助党员队伍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能力。同时,建立健全党员激励机制,对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党员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广大党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加强作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常态化进行“歪风虚风”专项整治与“学促共进”教育活动,开展“明方向”专题纪律教育、“纪法与青春同行”等活动,增强党支部自我净化能力、提高党员排毒杀菌免疫力。
四、聚焦“三个深化”,聚力量助发展铸幸福
深化组织群众,汇聚发展力量。通过开展“传承我家乡的红色”等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吸引群众参与其中,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从而更加积极地投身到社会建设中来。
深化凝聚群众,共创发展之梦。“普语万家,助力振兴”志愿服务团队,以普及普通话、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为宗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记录者”志愿服务团队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乡村振兴的点滴变化,展现乡村振兴的崭新面貌。
深化服务群众,铸就幸福之基。 “绿色使者”志愿服务团队致力于环保事业,倡导绿色生活,为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党员双报到”活动组织师生走入乡村,深入了解群众需求,提供精准的服务,让群众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