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得很,但是我能克服。只要能把冯丈村的宝贝传承下去,就算什么都没有,我也高兴。”7月2日,在武陟县乔庙乡冯丈村,哼小车传承人白菊新讲授着她半路起家、挑起重担的非遗之路。白菊新质朴的话语,道出了非遗传承人的执着与担当。
来自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服务团由该学院25名学生组成,教授丁永祥、辅导员冯家欣带队。“大家怀揣着对非遗的浓厚兴趣,十分积极地投入到了非遗传承保护中。”怀揣着对非遗的热情,实践团队成员韩凤仪笑着讲道。7月1日他们来到冯丈村,围绕着“豫韵传梆,踏火承薪”的主题深入乡村调研省级非遗项目怀梆和哼小车。
非遗传承人为实践队员展示哼小车 崔晨瑶 供图
护遗守韵 弦歌争鸣
“风声紧雨意浓天低云暗/不由人一阵阵坐立不安/亲人们粮缺药尽消息又断/芦荡内怎禁得浪激水淹/他们是革命的宝贵财产/我岂能与危难一筹莫展/辜负了党对我培育多年”这段经典的怀梆唱词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摹,生动演绎了阿庆嫂不辱使命、勇担重任,刻画了阿庆嫂沉着冷静、不卑不亢的人物形象。从唱腔韵律到情感表达,同学们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逐句研习、深入揣摩。不少学生随旋律轻和,用心体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深刻内涵,在传唱中触摸传统戏曲的文化肌理。
怀梆是怀庆府一带特色的声腔剧种,剧目各方面都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怀梆传承人薛凤昌介绍:“怀梆的唱腔、道白、伴奏、身段和特技表演等具有粗犷、奔放、豪迈、激越的特点,撼人心魄,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也通过自身用唱怀梆替代使用呼吸机康复的经历为同学们介绍怀梆对身体的好处,更加激发了同学们对传统戏剧的浓厚兴趣。大家纷纷表示,未来将会积极投身于怀梆传承事业,用实际行动让这一优秀传统艺术焕发新生。
采访怀梆传承人薛凤昌、丁道行 崔晨瑶 供图
薪火相传 雅韵长歌
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歌舞艺术形式,哼小车以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地广泛流传。然而,这项传统艺术如今却面临严峻的传承危机。白菊新介绍,传承队伍老龄化严重,青黄不接,团队中最年长成员已达80岁,最年轻的也已40岁,且成员普遍文化程度较低,难以完成剧本整理工作。此外,哼小车表演技艺难度较高,种种因素叠加,导致非遗传承后继乏人。而此次调研的主要目的便是搜集、整理与保护哼小车剧本,加强宣传提高哼小车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新鲜血液的涌入。
“刚接触的时候确实很困难,因为孩子还小,家庭与工作不能同时兼顾,但我不想眼睁睁看着这个非遗项目走向‘绝路’,于是决定要把它传下去。”白菊新眼神坚定,充满信心。由于缺乏资金,头花坏了,白菊新凑钱去买;衣服烂了,白菊新添钱去换;敲的锣破了,白菊新拿钱去办。她以非凡的勇气打破传男不传女的旧俗,积极吸纳女性成员加入传承队伍。就这样,在白菊新的坚持下,硬是把这个将要散架的团队拢起来了。
全体实践队员与非遗传承人合影 崔晨瑶 供图
传承有我 声绽芳华
在非遗传承交流现场,实践团队成员张维萱迫切地举手向白菊新提问:“您说好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赚钱了,但是您一直坚信哼小车能传下去,为什么面对这样的情况您还这么有信心?”白菊新认为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还有一个人记得、愿意学,她就守在这里,把这门手艺毫无保留地教下去。非遗的生命在于传承,而传承的内核,正是对文化信仰的坚守。只要信仰不灭,非遗的火种就永远不会熄灭。
丁永祥教授主持采访 白菊新受访 崔晨瑶 供图
暝色渐沉天地合,华灯初上古今明。7月5日晚,非遗调研团文艺汇演在冯丈村成功举办。学生登台表演一周所学怀梆经典剧目,用青春之声演绎传统艺术的魅力。压轴环节中,全体师生共同合唱河南师范大学校歌,激昂的旋律与乡村夜色交融,为期一周的非遗调研活动画上圆满句号。此次活动不仅让非遗在乡村舞台焕发新生机,也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深化了文化传承的使命感。随着校歌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冯丈村的夜空被掌声与欢笑声点亮,非遗传承的种子已在乡土间悄然生根。
调研集萃 青春续遗
在此次调研过程中,该校学子系统收集整理哼小车剧本及表演资料,并计划开展系列保护工作。学生深入调研怀梆、哼小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刻领略到其作为地方特色曲艺形式所蕴含的独特艺术魅力与深厚文化价值。在沉浸式感受怀梆、哼小车传统唱腔、表演形式及历史底蕴的过程中,强烈的文化保护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在心中升腾。
从传承人白发间的岁月痕迹,到青年学子眼中的炽热光芒;从乡村舞台的古老唱腔到新时代非遗的踏火承薪,非遗的力量,在信仰与坚守的接力中,生生不息,照亮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