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宣传网

首页 > 高等教育 > 正文

以泥为媒,河南大学学子让伏羲文化在社会实践中“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1日18:53 来源:河南大学

传承非遗薪火,点亮乡村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时代背景下,近日,河南大学"伏羲泥灵"实践团以泥泥狗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为载体,开展了一场为期四天的文化实践。团队通过田野调研、技艺体验与文化传播等形式,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教育的融合之路。

 

开启非遗探秘,走进泥泥狗的千年图腾世界


走进淮阳群众文化艺术中心,团队成员近距离观察了形态各异的泥泥狗作品。这些融合图腾元素的工艺品以夸张的造型和鲜艳的彩绘著称,黑陶底色与五彩纹饰的对比凸显出古老的艺术魅力。通过对展品的记录与分析,团队初步建立起对这项非遗技艺的认知框架。

 


走进太昊陵,探索千年传承的文化密码


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太昊陵保留着丰富的祭祀文化遗产。团队成员发现,泥泥狗的纹样设计多取材于陵庙建筑装饰,体现了民间工艺与正统祭祀文化的共生关系。现场匠人的制作演示更直观展现了传统纹样的演变过程,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奔赴泥泥狗之约,在色彩与泥土间触摸非遗脉搏


来到邵波工作室,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泥泥狗制作的六道工序。在专业指导下,成员们使用传统工具高粱秆进行点彩创作,亲身感受了这项技艺的精妙之处。团队还专程拜访了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华伟老师,并对张老师做了面对面的采访。张老师从传统文化、历史因素、地域民俗等方面向我们介绍了泥泥狗出现的背景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团队成员对泥泥狗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非遗进校园,千年"泥泥狗"在青春土壤中焕新


活动最后一天,河南大学"伏羲泥灵"实践团走进周口文泰高级中学,开展了一场生动的非遗文化宣讲活动。通过理论讲解与实操体验相结合的形式,团队向中学生普及泥泥狗的历史文化价值。学生们在揉泥塑形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传统技艺,更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校方颁发的感谢信既是对活动成效的肯定,也预示着非遗传承在年轻群体中的持续影响。

 

 

 

“伏羲泥灵”实践团为期四天的淮阳之行,不仅是一场非遗文化的寻根之旅,更是一次守正创新的青年实践。从太昊陵千年图腾的解读,到邵波工作室的亲手塑泥;从探寻泥泥狗背后的历史密码,再到校园课堂里的活态传承,团队成员以泥土为媒介,让古老的伏羲文化在当代青年的手中焕发新生。


责编:梅瑞祥 二审:时高玺 三审:张舸

最新发布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