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强国建设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思政引领力作为其中的关键要素,贯穿于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本文分析了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思政引领力的基本内涵,包括确保坚守正确政治方向、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落实时代新人培育效果、担负文化传承创新使命,并从坚持党建引领、深化思政学科建设、促进社会文化发展创新、强化队伍引领等方面,阐述提升思政引领力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教育强国;思政引领力;理论内涵;实践路径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第二个结合”。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角度审视“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基石、实践进路和价值意蕴,有助于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对不断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之道:贯通“魂脉”与“根脉”,在守正创新中建设中华文明现代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个结合”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与阐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关系的深刻洞察,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生动形象地用了“魂脉”与“根脉”的关系来表述。
建设中华文明现代力量是“魂脉”与“根脉”守正创新的必然结果。中华文明的创新性、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给予“结合”以理论遵循,从而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体,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的过程,是中华文明更新的现实形态,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表征。“第二个结合”贯通“魂脉”与“根脉”,在守正创新中建设中华文明现代力量,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以守正创新为理论遵循贯通“魂脉”与“根脉”,是在建立在理论契合的可能性上的伟大创造。
“第二个结合”贯通“魂脉”与“根脉”,在守正创新中建设中华文明现代力量,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在中华文明这个“文化生命体”自我否定、自我扬弃的展开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强大的现实价值,这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处理“坚持”和“发展”关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体现了“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是集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论的表现形态。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成为建设中华文明现代力量的现实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成为建设中华民族文明现代力量的历史前提。“第二个结合”要求践行“守正创新”,要求贯通“魂脉”与“根脉”。贯通“魂脉”与“根脉”就要从文明与文化生命体的概念出发,寻找马克思主义现代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契合点,以“扬弃”的思维建设中华文明,形成了新的文化生命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文化建设在“第二个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打开理论创新空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文化建设置于重要位置,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整理与保护,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在思考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第二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应运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这一历史命题也转化成建设中华文明现代力量这一新的文化使命。“结合”打开了理论创新的空间,为新时代运用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华文明,实现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现代化转化。
二、实践之路:破解体用之争,在自信自立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第二个结合”是为解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遇到现实问题中产生,最终也要以方法论的形态回到现实生活中去。近代以来,西方文化随着经济交流传入中国,中西文化冲突使得“体用之争”逐渐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第二个结合”就是破解体用之争中坚持自信自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道路。
“第二个结合”在历史自信中筑牢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体”是理论基础,最终目的是“达用”。“第二个结合”中,“明体”就是要求科学判断历史形势,辨明时代所需。寻找到科学的理论“明体”,只是正确解决时代课题的第一步,最终要归于实践,真正做到“达用”,即在实践中将科学理论转化为现实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的历史进程不懈努力。要想“达用”,只考虑政治立场力有未逮,还必须要考虑一个国家、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因素。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求自信自立,党和人民在“明体”的基础上,运用“第二个结合”,科学发展文化事业、转化为现实发展力量,最终实现“达用”。
“第二个结合”要求在自信自立中走好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两个结合”中开辟的。坚持自信自立,在“第一个结合”的表达中,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在正确“明体”的基础上,科学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将其运用到社会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最终实现“达用”的进程中下走出来的。但是,要想“达用”,只考虑政治立场力有未逮,还必须要考虑一个国家、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因素。坚持自信自立,在“第二个结合”中表现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以强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带领人民在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文化主体性,蕴含着深厚的“体”“用”智慧和强烈的历史自信。中国式现代化,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可以从中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寻求答案。
三、价值之理:明晰物人之辩,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奋斗中创造历史伟业
从哲学的价值追问到文化主体性的锻造,从尊重客观规律的物之理,到聚焦人民需求的人之需,“第二个结合”贯穿始终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红线。“第二个结合”明晰物人之辩,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奋斗中创造历史伟业,实现了实践、真理与价值的历史统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之辩”给予“结合”价值可能,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奠定“结合”价值基础。一方面,“第二个结合”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与中优秀传统文化格物之理、明人之要的实践、真理、价值相统一的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如《易经》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既看到了“天”“地”的客观制约作用,也强调了“人”的地位之重要,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折射着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强烈现实导向。在对自然与人的关系探讨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着高度的契合,在价值层面给予“结合”新的可能。另一方面,马克思第一次指出了“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世界”的实践观点是科学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5]在探究主客体之间“认识”“被认识”、“改造”“被改造”的关系之外,还关注了价值导向,研究了主客体之间的“需要”“被需要”,全面阐释了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辩证统一的运动。马克思主义不是为少数统治阶级服务,而是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致力于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天人之辩哲学理念所蕴含的价值追求存在内在契合,为二者的“结合”奠定了价值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追求人价值的实现。
“第二个结合”坚持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奋斗中创造历史伟业。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全体中华儿女在创造、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中锻造而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全体中华儿女“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与根本导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世界的”。真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转化、建设中华文明现代力量,不仅要关注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更要将马克思主义全要求人类自由解放的人民立场、世界历史观的科学判断融入文化发展大势,以历史眼光,世界情怀来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个结合”彰显出中国智慧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独特贡献。从世界历史角度来看,“第二个结合”是世界关于不同文明如何与马克思主义这个真理相契合的方法论遵循,是世界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自身问题的重要方法指导。在广阔世界历史空间中,“第二个结合”既以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时代生命力,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现了两种文明基因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这种结合超越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范式,打破了文明发展的单线叙事,创造出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四、结语
“第二个结合”这一重大命题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第二个结合”在实践的需要、真理的指导、文化的浸润的不断结合中形成,有着深刻的理论之道、实践进路和价值理念,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强国奋斗目标,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奋斗中创造历史伟业,在自信自立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提供了方法遵循。“第二个结合”拥有着强烈的实践导向和问题意识,在立足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的科学基础上,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遵循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运用中,始终保持对时代课题的敏锐回应,既从传统文化“革故鼎新”的智慧中汲取变革动力,又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思维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拓展理论边界,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不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红旗文稿,2021(14).
[2] 习近平.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N].人民日报,2023-07-02.
[3]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
[4] 习近平.加快建设文化强国[J].求是,2025(8).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李宏伟.论“两个结合”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论创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12).
基金项目: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重大招标项目“‘两个结合’的实践路径研究”(编号:2023XWH004)。
作者简介:贾兵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巧果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