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部中国铁路革命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发掘中原铁路红色教育资源,以新时代中国铁路伟大变革为内容支撑,把校园小课堂和现实大社会相结合,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感悟相结合,开展复兴领航——中原铁道上的“大思政课”,深入实施“六个一”工程,形成系统完备的实践育人课程体系,着力培养支撑中国高铁持续领先的时代铁军。
锚定一个核心理念
铸牢育人价值坐标
理念引领行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校传承铁路红色基因,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逐步形成塑造“家国情、铁路魂、工匠心、复兴梦”的育人理念。
中原铁路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传承着时代的精粹。1921年中原铁路人成立河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洛阳组”,“二七”大罢工烙上红色革命印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登高精神”“驼峰精神”“第一速精神”成为中原铁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写照;新时代,担当“交通强国 铁路先行”使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推进铁路事业不断前进。厚植党史、国史、铁路史和校史,学校用铁路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行业奋斗历史铸就铁路魂、现代产业文化淬炼工匠心、中华民族伟大梦想引领复兴梦,建设“复兴领航——中原铁道上的‘大思政课’”育人路径,打造中原铁路红色基因青春寻访、“行走的思政课”“情满旅途”志愿服务等实践育人品牌。
贯通一条主题线路
活化红色育人资源
中原铁路有着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中国高铁是新时代的“中国名片”。学校党委将其作为思政育人的“鲜活教材”,着力“讲好中原铁路故事,培育时代铁军”。学校设置铁路革命文化研究中心、中原铁路革命教育基地2个教育研究机构,由校内外专家组成团队,开展铁路红色基因、高铁精神、实践育人机制的研究。团队实地寻访铁路红色革命遗迹20余处,整合铁路红色资源,串点成线,打造洛阳机务段、“二七”纪念塔、百年站史馆、“一带一路”中铁联集等 10 个红色寻访地,凝练出“播下火种、浴血斗争、攻坚克难、连通世界”等8 个教学专题,建设《中原铁路红色基因传承》《中原铁路革命故事》等多形态教材3部,打造中原铁道实践育人的“路线图”,让河南铁路“好故事”成为“成长营养剂”。
近年来,团队整合梳理中原铁路革命史实、伟大成就、理论价值,系统提出中原铁路红色精神谱系,凝练文化核心理念、“一核四维三阶”文化育人体系等理论成果。近三年,共完成省部级理论研究课题6项,发表论文8篇,先后获河南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河南省思政工作奖等奖项5项,为实践育人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搭建一个宽广平台
破解资源转化瓶颈
将校外社会资源转化为学校育人资源,是制约“大思政课”建设的难题。学校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根植70多年的办学传统,与郑州铁路局、“二七”纪念馆等单位协同合作,建成10个涵盖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各阶段的育人基地,成为实践育人的大平台。郑州铁路职工学校旧址、“中共洛阳组”纪念馆、“二七”纪念馆、“郑欧班列”郑州站等革命遗址、时代新貌、奋斗地标,都成为学校育人的教学站点、实践课堂。教育基地覆盖铁道机车、铁道运输、铁道工程等所有铁路专业,按照学生一二三年级不同学程,盯紧学生入学、实习、就业等重要时间节点,定期组织学生走进育人基地,举办参观考察、红色研学、模范报告会等活动,系统深入地推进中原铁道上的“大思政课”。
打造一支专业团队
汇聚多元育人合力
学校组建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导师团队。选优校外导师团队。原铁路局局长、铁路大国工匠、劳动模范、青年创新典型、优秀校友等20多人作为校外思政导师,让先进铁路人用“生动铁路话”讲好“铁路好故事”,教育铁路新青年。建强校内教师团队。广泛吸纳校内思政课教师、学工人员、共青团干部,发挥学生、组织等不同专长优势,分工合作,做好研、教、访、讲等各育人步骤。搭好育人教研场域。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虚拟教研室,导师团队集体教研,从理论阐释、教学设计、组织实施、教学评价等多个环节开展系统论证,形成育人合力。目前,团队成员中共有党政领导3人、思政课教师8人、团学干部15人、企业导师20多人,成为一支政治强、理论深、执行高效的育人团队。
创新一套实践模式
规范育人实施过程
学校强化育人过程和环节,挖掘思想教育“点”,设计外在展示“面”,由点及面,由内及外,形成“寻、访、思、讲”4 个教学环节,探索形成系统规范的实践模式。
寻革命旧址。从李大钊先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旧址出发,站在“中共洛阳组”的火炬下、在“二七”纪念塔下宣誓,感悟革命先驱紧跟党走、救国救民的初心。访榜样人物。师生们与郑州铁路局原局长徐宜发、“最美奋斗者”李向前、“最美铁路人”陈林等座谈交流,感悟人民铁路为人民的使命担当。思理论伟力。组织学生思索研讨,“是谁领导着中原铁路革命建设?是什么让中国铁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学生分享交流,奋笔写下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讲奋斗故事。学生拍,学生讲,同学们将所看所学所思所悟,通过微视频、“铁路好故事”和班级宣讲等形式,向校内外群体讲述中原铁路故事,将教育成果转化为坚定的誓言。
拓展一组校内课程
提升育人成果效能
项目成果赋能校内课程。实践育人项目走进站场、贴近实际,取得一大批鲜活生动、具有时代感的育人资源,有效转化、支撑起思政实践课、铁道文化通识课和网络课程建设。一是课程牵引,打造“铁道上的思政课”。学校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开设思政实践课,设立专门学分,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以泰勒课程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等教育学理论为遵循,将“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四维嵌入“行走”过程,构建“走访思讲践悟行”7步教学法,渐序推进“学思践悟”价值内化过程,形成了“铁道上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品牌,获评河南省思政“金课”。二是文化涵养,建设系统通识课程。先后开设“中国铁路文化之旅”“铁路精神品读”“大国高铁纵览——能量之源”等通识课程。三是虚实结合,开发网络虚拟课程。建设“一馆一网和多媒体课程”,建成中原铁路革命教育VR纪念馆1个、中原铁路红色记忆网站1个、铁路文化系列交互式微课12讲,实现实践教育的网络化供给、个体化学习和全员覆盖。
项目实施以来,直接参与人员达1万多人次,开展宣讲等主题活动700多场,影响覆盖近15万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项目先后入选河南省“出彩中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点项目,获评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全省高校学生工作成果一等奖等奖项;依托项目开展的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学生工作分获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一等奖、“互联网+”全国铜奖等荣誉;参与实践的学生多次获得全国铁路青年五四奖章、全国铁路青年岗位技术能手、全国铁路向上向善好青年等称号,在铁路企业和社会服务中展现了担当和作为。
(项目来源:教育部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