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7月15日,河南物流职业学院“青媒逐梦·e路同行”暑期实践团在校团委副书记臧佩和王迎老师的指导下,前往驻马店市确山县、汝南县、遂平县开展“爱国教育.传承文化根脉.助力乡村振兴”主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成员由智能制造与交通学院7名学生和金融与会计学院2名学生组成,旨在旨在深入红色沃土接受爱国教育,让青年学子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以青年视角传播文化瑰宝,助力传统文化保护与活化;借新媒体宣传乡村特色、凝聚振兴合力,实现个人成长与地方发展双向赋能。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薪火
7月5日,“青媒逐梦·e路乡行”暑期实践团走进河南省驻马店市杨靖宇纪念馆开展研学活动。在杨靖宇纪念馆,400余幅珍贵图片与120余件历史文物,生动再现了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为民族解放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让同学们深切感悟到他一心为民、战斗到底的革命风骨。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同学们重温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真切领悟到红色政权、新中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纪念馆内“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的题词庄严肃穆,每一个字都似有千钧之力,承载着后人对这位抗日民族英雄穿越时空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此次参观,犹如一场生动的思政课,让同学们在与历史的对话中,坚定了理想信念,汲取了奋进力量。
7月6日,实践团循着历史脉络,来到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红砖灰瓦的建筑间“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字样清晰可见,仿佛在低声诉说着那段中国农村发展史上的特殊篇章。作为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这里承载着1958年以来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在这里,同学们深入了解了那段特殊的时代探索历程,感受着先辈们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参观公社旧址、历史资料展示等,大家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艰辛与奋斗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作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探索,其蕴含的精神价值对于当代青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学习先辈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努力拼搏,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7月7日,“青媒逐梦·e路乡行”暑期实践团前往确山竹沟纪念馆。大量珍贵图片与历史文物映入眼帘,瞬间将实践团成员带回到那段革命先辈为民族解放事业奋力拼搏的峥嵘岁月。这里曾是革命的重要根据地,无数先烈在此留下了奋斗的足迹,每一件文物、每一幅图片都诉说着往昔的热血与牺牲,激励着同学们铭记历史,传承红色精神。在纪念馆的院落里,那棵历经风雨的老槐树依然枝繁叶茂,如同竹沟精神般生生不息。实践团成员们在竹影斑驳的庭院中围坐,大家分享着革命故事,交流着感悟心得,让红色基因在彼此的心灵深处流淌。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让同学们深受触动。实践团队成员集体朗诵《如果信仰有颜色》。大家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郑重写下:“以青春之名,承竹沟精神,做新时代的追光者”。正如此前在杨靖宇纪念馆感悟到的英雄风骨,在竹沟,我们再次读懂了“红色”二字的分量——它是危难时的挺身而出,是平凡中的坚守如初,更是代代相传的责任与担当。
深耕乡村振兴,助力产业发展
7月8日至7月10日,“青媒逐梦·e路乡行”暑期实践团深入驻马店遂平县开展实践活动。在益农果蔬种植基地,现代化智能大棚里的先进设备展现科技赋能农业的活力,成员们学种植技巧、拍宣传短视频,让田间好物借数字之力走向更广阔市场;推普活动中,针对青少年、老人等不同群体定制方案,用故事、游戏与耐心教学播撒语言文化火种,同步调研收集的一手数据为精准推普奠定基础;在原麦加工厂,全自动生产线与无添加面粉的品质追求令人印象深刻,成员们与负责人探讨产业升级路径,思考如何以创意与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邂逅非遗之美,守护文化根脉
7月13日,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系统梳理了麦草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其传承脉络,全面挖掘其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在非遗传承人袁月英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不仅详细了解了麦草画的文化底蕴及其在数字化传承与创新中的潜力,更亲手参与了秸秆处理、图案制作等实践环节,创作出精美的花鸟图案作品。通过这场沉浸式的调研与实践,团队深刻体会到麦草画“化草为宝”的精湛技艺,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厚农耕文化记忆。麦草画不仅承载着传统手工艺的智慧结晶,更展现了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
走进提琴之乡,感悟产业力量
7月14日,“青媒逐梦·e路乡行”暑期实践团和智能制造与交通学院“三下乡”实践团走进“小提琴之乡”驻马店确山县,在琴声与匠心的交融中,开启了一场兼具文化感知与实践思考的研学之旅。
确山,这座位于大别山区的县城,如今因提琴产业而声名远扬。多年来,确山县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县域治理 “三起来” 要求为根本遵循,积极发挥政策推动、乡情感动、项目带动的 “三动” 作用。通过一系列暖心举措,鼓励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带着技术与梦想返乡创业,悉心培育发展提琴产业。从最初的小作坊到如今的产业园区,确山县不仅成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让农民群众共享发展红利,更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让 “提琴产业新城” 在大别山区拔地而起,为世界奏响了清脆悠扬的 “确山好声音”。在与返乡创业的提琴匠人交流过程中,同学们了解到,确山县坚持将提琴产业发展与项目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以提琴产业为支点,成功撬动了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如今,当地已形成了自主创业的 “雁阵效应”,提琴产业不仅发挥了强大的产业带动作用,更成为了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支撑,为社会和谐稳定持续注入动力。
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此次确山之行是一次生动的 “实践课堂”。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大家不仅近距离触摸到了传统技艺的温度,更深刻理解了 “产业兴则县域兴” 的发展逻辑。“确山县用一把小提琴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协奏曲,这让我们看到了特色产业的强大生命力。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要把这次实践中的所学所悟转化为成长的动力,未来用专业知识为地方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一位实践团成员在研学日记中这样写道。
探秘智能造车,感受科技魅力
7月15日,“青媒逐梦·e路乡行”暑期实践团和智能制造与交通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赴中天金骏车辆有限公司参观学习。从先进生产设备到高效流程,现代制造业的硬核实力令人震撼。通过企业负责人讲解,成员们深入了解技术研发、产品创新与市场拓展的突破,真切体会科技与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更在企业发展中读懂自立自强、攻坚克难的精神内涵。此次实践让大家对现代制造业有了全新认知,学院校也期待更多青年以青春之力投身科技创新,为筑牢中国式现代化产业根基贡献力量。
本次暑期 “三下乡” 活动,河南物流职业学院的青年学子们用青春汗水浇灌着实践之花,绽放出绚丽的光彩。他们在乡村产业发展的田埂上留下坚实脚印,在社区文化科普的讲台上传递知识火种,在基层志愿服务的岗位上彰显奉献精神。这些宝贵的实践经历,不仅让青年学子们深刻理解了社会的需求,更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相连,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展望未来,校团委将继续深化 “三下乡” 活动的组织与引领,进一步挖掘活动的深度与广度,鼓励更多青年学子投身其中。相信在未来的 “三下乡” 征程中,学校青年学子将持续以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为使命,不断成长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用青春的智慧和力量书写更多服务社会、助力发展的动人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属于物流学院青年的磅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