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宣传网

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李菊蕾: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创新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2日16:33 来源: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关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以实现其更广泛的传播和利用。


传统红色文化资源涵盖革命历史文献、英烈人物事迹、革命旧址等物质载体,以及革命精神谱系等非物质文化形态。依托数字化技术,此类资源通过高精度采集、结构化存储与网络化传播,结合多媒体呈现与智能交互技术,衍生出数字展馆、在线课程矩阵、交互式数字出版物等新型文化产品。这种转型不仅实现了文化载体的永久保存,更通过多模态传播渠道显著拓展了红色文化的辐射范围与传播维度。


一、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特征及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一)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特征解析


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过程呈现出独特的属性特征,这些特征既映射其发展规律,也奠定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的功能定位。本节将从多维视角系统剖析其核心特征。


1.形态多样性与内容广延性


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展现出显著的形态多样与内容广延特征。在呈现形态维度,涵盖三维数字展陈、交互式电子文献、全景影像档案等多元化载体,整合图文声像等多媒体要素,构建沉浸式传播矩阵。内容架构方面,系统性整合革命斗争史、英模人物谱系、红色经典作品等核心要素,形成涵盖政治、军事、文化等多领域的完整知识图谱。主题设置层面,既包含国家级重大历史事件全景再现,亦囊括地方特色红色记忆的微观叙事,形成多层级、多维度的主题矩阵,满足差异化受众群体的认知需求。


2.交互参与性与主体协同性


数字化改造显著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交互特性。相较于传统静态展陈模式,数字化平台通过智能交互接口实现多向度参与,用户可通过实时评论、内容共创、社交传播等机制深度介入文化再生产过程。这种多主体协同模式不仅提升受众的沉浸体验,更形成开放性的文化传播生态,有效促进红色文化基因的当代传承。


3.可视化呈现与认知具象化


数字化技术通过三维建模、动态仿真等技术手段,实现抽象革命精神的可视化转译。历史场景的数字化复原、英烈事迹的情景再现等技术应用,显著降低认知门槛,使受众通过多感官通道建立具象化历史认知。这种认知方式的革新,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度与记忆深度。


4.动态更新与持续进化机制


数字化资源具备显著的动态进化特征。依托云存储与大数据技术,可实现内容资源的实时更新与版本迭代,确保红色文化阐释体系与时代语境保持同步。这种持续更新机制不仅维护文化传播的时效性,更为红色文化内涵的当代诠释提供技术支撑。


(二)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必然性


1.历史文化传承的时代诉求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核心构成,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的历史记忆与价值精髓。在全球化与数字化转型双重背景下,传统教育模式面临代际传播断层风险。通过高保真数字化转化,可突破时空限制实现红色基因的精准传递,借助虚拟现实等技术构建具身化学习场景,使学生在沉浸体验中深化历史认知,自觉承担文化传承使命。


2.思政教育现代化的创新路径


教育现代化进程要求思政课程实现内容供给与教学范式的双重创新。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可整合至在线课程体系,结合混合式教学法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育人模式。智能教学系统的应用支持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大数据分析技术可实现教学效果的精准评估,从而推动思政教育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转型。


3.认知范式转换的教学应对


数字原住民世代具有显著的媒介化认知特征,其信息获取呈现碎片化、可视化、交互性倾向。通过构建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库,开发移动端微课程、交互式H5等适媒化产品,可有效对接Z世代学习者的认知习惯。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具身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历史场景的数字化重构中完成价值内化,实现思政教育从知识传递向情感共鸣的范式升级。


4.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技术赋能、教育创新、资源整合与政策保障四大要素精准支撑红色文化数字化与思政教育融合:技术层面,5G传输、边缘计算与XR技术直接支撑红色文化数字化工程实施,区块链技术保障数字教材版权确权,AI算法实现思政教育资源的精准适配与推送。教育创新层面,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虚拟教研室突破地域限制,实时共享红色文化教学案例。学习分析技术通过追踪学生认知特征,动态优化思政教学路径设计。资源整合层面,国家级红色数字中枢采用分布式架构整合革命文物数据,标准化API接口支持高校定制开发"红色基因"主题微课,构建协同开发机制。政策保障层面,依托《教育信息化2.0》建立部际联席机制,专项资金重点保障红色数字资源建设,文旅部提供内容库、工信部提供技术支持,形成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闭环。


二、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和意义


在教育信息化与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既是文化传承的内在要求,更是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关键路径。以下从资源建设、教学创新、实效提升及体系支撑四个维度系统阐述其核心价值。


(一)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


数字化转型构建了涵盖革命文献、英模影像、历史事件复原的立体化资源体系。通过标准化保存与智能检索技术,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精准调用与跨域共享。三维动画、全息投影与VR技术的深度整合,使历史场景得以多维重构,例如延安整风运动的沉浸式复现,有效强化学生的具身认知与价值认同。这种技术赋能不仅突破时空限制,更通过云端资源共享机制,推动不同地域高校获得标准化优质资源,实质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


(二)创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


数字化驱动教学范式从单向传授转向深度交互。在线平台构建的虚拟研讨空间支持协作探究,实时投票与动态反馈系统实现课堂双向互动。智能化学习平台通过算法建模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支持学生自主选择革命史实数据库进行专项研究,或通过决策模拟程序体验历史情境。跨学科课程重构整合红色文化数据库与法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图谱,形成多维分析框架。例如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演进"专题中,数字资源帮助建立专业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关联,培养系统性思维。


(三)教学实效性提升路径


基于历史案例具象化与情境沉浸的教学模型,显著增强理论内化效果。长征主题VR教学不仅传递史实,更通过角色代入引发精神共鸣。数字资源的动态更新机制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如结合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和实践案例,更新教学模块,构建符合时代特质的价值教育体系。


(四)"大思政"教育体系支撑机制


数字化转型为"三全育人"提供结构性支撑:专业教育维度,开发跨学科数字课程包,将红色基因植入专业课程;实践教育维度,虚拟历史决策平台通过情境模拟强化使命担当;国际传播维度,多语种慕课平台与数字学术共同体突破文化壁垒,在比较视域中阐释中国道路的演进逻辑。


这种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构建了"资源-方法-效果-体系"的四维赋能模型,通过技术逻辑与教育规律的深度融合,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向精准化、立体化、时代化方向演进,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三、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一)现实问题


1.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亟待深化


当前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仍面临系统性挑战,多数教师反映现有资源形态单一,互动性不足,难以满足思政课教学创新需求。由于政策支持的缺失以及技术标准的尚未统一,资源共享机制难以顺畅运行。研究表明,数字化手段在课程资源整合方面展现出战略价值,然而,制度保障不足与专业人才短缺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需加以重视,以构建促进铸魂育人的数字化资源体系。


2.数字化资源应用效能需提质增效


思政课堂中数字化资源应用仍存在表层化现象,传统展示方式占据主导,师生数字化教学能力建设滞后。这直接影响红色文化育人效果的深度实现,亟需通过系统性培训与平台升级,推动数字化资源从"工具使用"向"价值传导"转化,构建契合思政教育规律的数字化应用生态。


3.数字化融合需突破形式化藩篱


多数院校的数字化实践尚未实现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耦合,资源与教学内容存在"两张皮"现象。教师普遍指出需强化数字资源的思想引领功能,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红色文化精髓"润物无声"地融入教学全过程,真正达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如盐化水"的融合境界。


(二)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的实践困境解析


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思政教育面临四重结构性矛盾:教学形态创新未能彰显育人特色,内容建设偏离铸魂导向,资源更新滞后时代要求,评估体系缺失价值引领。破解这些困境需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新时代思政教育数字化发展范式。


1.教学形态创新的育人导向弱化


数字化工具应用停留于技术层面,未能深度切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求。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上存在短板,致使线上线下教学难以协同发挥育人作用,进而阻碍了红色文化时代价值的充分传递。


2.内容建设的政治引领不足


在追求形式创新过程中,存在弱化理论深度的倾向,与"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根本要求产生偏差。亟须探索既保持思想高度又具有感染力的数字化表达方式,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


3.资源更新的教育属性淡化


数字资源建设节奏滞后于技术发展速度,更滞后于培养时代新人的政治要求。必须建立动态更新机制,确保数字化资源始终服务于"培根铸魂"的教育本质。


4.评估体系的价值维度缺失


现有评价标准偏重技术指标,缺乏对价值观内化成效的考量。需构建政治性、教育性、技术性相统一的综合评价体系,切实推动"精准思政"落地见效。


四、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创新路径分析


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进程中,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载体。通过技术创新与教育融合,能够有效增强思政课程的政治引领力和价值塑造功能。


(一)构建沉浸式数字育人场景,创新价值观传导路径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红色基因传承开辟了新型教育界面。通过三维建模与智能交互技术,可将革命历史转化为具象化的价值观教育载体。以焦裕禄精神数字展馆为例,其通过场景还原与智能叙事系统,使学生在虚拟实践中深刻理解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强化政治认同。建议构建跨学科协同研发机制,重点开发具有明确思政导向的数字课程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交互设计逻辑。


在教学应用层面,可构建"红色文化GIS数字图谱",通过空间叙事技术展现革命历史发展脉络。配套开发的"重走长征路"虚拟实践系统,以任务驱动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历史规律,其多模态教学方案经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验证,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理论自觉和历史担当意识。


(二)强化名师工作室引领作用,构建思政育人资源共同体


思政名师工作室应聚焦三大核心职能:其一,研制数字化思政资源建设标准,建立包含意识形态审查机制的元数据体系;其二,开发"理论阐释-实践体验-价值内化"三维度教学模板,突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数字化表达;其三,创建省级红色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形成覆盖河南省重点红色教育基地的数字化课程矩阵。


该平台运用模块化架构设计,整合了虚拟展馆、专题慕课及智能教案库等资源。借助名师工作坊机制,推行校际集体备课,着力提升数字资源的思想转化效能。实践表明,该模式显著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力促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


(三)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优化数字思政生态系统


需构建"党委领导-部门协同-校企联动"的红色资源数字化开发机制。河南省教育厅主导的"红色铸魂工程",通过设立专项教改项目,引导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发具有思想深度的数字教学产品,其"理论研学-虚拟实践-反思提升"教学模式有效实现了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的统一。


教学实施中,需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生态:线上平台专注于历史情境的创设与理论的深入学习,线下课堂则强化价值辨析与信仰的培育。通过数字画像技术精准分析学生认知特点,动态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渗透方式。需特别注意保持技术工具与育人目标的统一,始终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数字化改革的根本导向。


(四)探索良好育人实效,建立可评、可测的评价体系


应开发和实施一套综合评估体系,全面评估数字化教学工具的应用效果。这包括学生在各门思政课上学习成果的显著变化、学习过程中的高度参与和互动性等,通过数据分析来驱动教学改革和优化教学资源。这套体系应该能够评估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价值观形成等方面的进步。借助定期的在线测验、虚拟场景模拟考核、学生反馈收集及参与度监测等多元化评估手段,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能更精准地掌握教学效果,并迅速进行教学调整与优化。


此外,评价体系还需重视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变化,特别是在红色文化教育中,学生对国家历史和英雄人物的情感认同至关重要。制定具体的评估标准和反馈机制,能精准衡量并有效引导学生情感发展,助力其全面成长。


总之,通过不断开发具有特色的数字化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发挥思政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作用,优化数字与传统教学的结合,并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教学质量,还能深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的支持。


(作者系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责编:任万辉 作者:李菊蕾 二审:时高玺 三审:张舸

最新发布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