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教育厅发布《关于表彰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决定》(豫人社发〔2025〕17号),郑州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这是继该校2023年获批“河南省高校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之后获得的又一殊荣。
近年来,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教学创新为动力,以队伍建设为基石,以服务社会为导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强化政治引领,党建业务深融合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不断完善党建工作机制,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一是切实加强组织建设。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解决教师关切的实际问题,极大增强了学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二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组织思政课教师跟随总书记足迹,前往大别山、红旗渠、百团大战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践研学活动,在追寻红色足迹中淬炼党性修养;三是成立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团。三年来,累计组织50余名骨干教师面向校内外开展理论宣讲超百场,受众逾万人次,有效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四是持续发挥好新媒体平台的宣传引领作用,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作为宣传主阵地,已发布稿件1200余篇,其中60余篇优质内容被学习强国等国家级主流平台转载,有效扩大了理论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2024年12月,马院微信公众号在河南省本科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微信公众号月度影响力排行榜中位居榜首。
二、深化教学改革,立德树人显特色
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学校实际,持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一是教学模式改革成果显著。构建的“32123”育人模式,成功将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成就融入教学全过程,入选教育部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实施的“1+N体验式思政育人新模式”荣获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品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探索的“五环教学法”》获批省级教改项目;二是“数字思政”领跑前沿。高标准建成1000平方米的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该中心获评“河南省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围绕该中心开展的《基于新媒体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教学中心建设与应用研究》获省级教改立项,其研究成果《价值引领、数智赋能:地方民办高校思政课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荣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三是“金课”建设成效斐然。获省级思政课示范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9门,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金课”累计获奖11个,课程质量不断提升。四是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积极拓展校外教学资源,与16个知名红色教育基地和文化场馆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了内外联动、虚实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
三、 聚焦强师铸魂,队伍建设结硕果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决贯彻“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标准,全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一是严格对标配齐建强。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标准,持续加大引进和培养力度,选优配齐专职教师;二是建立健全培养机制。积极推行“帮扶制”“导师制”,充分发挥专家教授、教学名师、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站稳讲台;三是持续强化理论武装。组织教师常态化利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周末理论大讲堂”、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中心等平台进行业务充电,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四是着力提升教学技能。广泛开展“大听课、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并邀请校内外教学竞赛获奖者分享经验、传授技巧,以赛促教、以练促学,显著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2022年,在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技能“大比武”活动中荣获教学展示“特等奖”。
四、 发挥智库功能,服务社会担使命
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引导教师将理论研究与国情、省情、社情相结合,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是资政建言成果丰硕。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河南发展实际,组织教师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咨政报告。参与撰写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获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批示;《立德树人抓根本 教育实践结硕果》报告获时任河南省委组织部领导批示;《“送法进校园”走近郑州科技学院》报告获时任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领导批示。2022年,总结撰写的《郑州科技学院“三抓”民办高校思政教育》一文,被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工作推介,并获得河南省政府领导圈阅。二是社会服务广泛深入。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深入乡村、社区、厂矿企业开展实地调研,了解社情民意,并积极参与其决策咨询工作,为多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了智力支持,切实履行了高校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