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与汗水交织,阳光与乌云搏击,情感伴今昔涌动,爱恨随山川起伏……
在全国上下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在长江畔的川南古镇,我们采访的日子里,时而雷鸣电闪、风雨如晦,时而雨过天晴、阳光灿烂,恰似那段波澜起伏的历史。走街访巷的见闻,聆听老者的讲述,难以忘怀的感动,透过八十余载的苍茫烟云,不时叩击着我们的心灵。
李庄,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东部。西望天景山柑橘青青,北瞰长江水东流滚滚。镇域内文物古迹众多,古建筑群错落有致,而令一些年轻游客感到好奇的是:这里为什么是“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机构的旧址?门柱上为何写有“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等楹联?
知识分子的避难所
1940年秋,一封加急电报从李庄发到昆明:“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以罗南陔为代表的李庄乡绅们发出的16字电报,成为这个古镇对颠沛流离的学者与师生的庄重承诺。
此时的中国,半壁河山沦陷。当上海同济大学几经辗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的学者们几近无处栖身之时,李庄人腾出了板栗坳的张家大院、东岳庙的厢房,甚至清出自家粮仓,供他们作书房与住所。李庄乡民还“请神位,让师位”,搬走神像、腾空庙宇、敞开祠堂,为他们提供一张可供潜心教学与研究的书桌。
位于宜宾李庄板栗坳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申士 摄
傅斯年来了,董作宾、李济来了,陶孟和、童第周来了,梁思成、林徽因也来了。这群“荒野上的大师”汇聚成了一支规模可观的顶尖学术群体,使李庄迅速成为战时中国学术力量的重要聚集地。在板栗坳的牌坊头,傅斯年身患肺病,一边咳血,一边主持史语所的工作。夜里油灯昏黄,他攥着从长沙、香港抢救出来的文物清单,落笔写下:“此身虽在漏舟上,犹抱遗经订异同。”
在中国营造学社旧址采访时,我们看到梁思成用过的医用铁背心、林徽因躺过的曾因病痛浸过汗水的行军床时,不禁潸然泪下。他们当时生活极为清苦,为了维持生计和继续学术研究,不得不将林徽因的首饰、梁思成的大衣和派克钢笔送进当铺。
然而,战火烧不掉顽强志,荒草难掩硕果丰。梁思成最终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和用英文撰写的《图像中国建筑史》初稿。史语所与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合组考察团,密集调查发掘了彭山崖墓、成都琴台古墓等多处遗址,同时在西北开展敦煌遗址、秦陵等考古工作,诞生了《居延汉简考释》《殷历谱》等一批重要学术成果。
战时教育的桃李园
同济大学迁至李庄后,庙宇、祠堂全都改作了教室。医学院的学生上解剖课没有标本,就跟随老师到江边抓青蛙。工学院的学生画图买不起纸,就把包装文物的牛皮纸翻过来用。在迁徙流亡中,同济师生还利用现代医学知识服务当地百姓,攻克了川南一带流行病的难题,挽救成千上万病人;工学院师生架起电线,利用实验设备发电,为李庄民众通电照明,使之比南溪县城整整提前十年。在李庄的六年间,同济大学年年有毕业生,年年招新生,学生从初到李庄时的1000多人发展到2400多人,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不少人成为建设新中国各领域的骨干和领军人物。如曾在李庄同济医学院求学的吴孟超,后成为中科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曾用自制半导体收音机在李庄第一个收到日本投降消息的同济工学院电机系学生王守觉,成为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为新中国半导体器件物理与微电子学作出卓越贡献。
位于长江边的“文化脊梁”照壁。 申士 摄
在李庄主干道尽头长江边的一面巨大影壁墙上,赫然书写着“文化脊梁”四个金色大字。而在“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里,更能让人感受到这些莘莘学子是如何从桃李变成栋梁,用握笔的手握住了枪。为宣传抗战,同济大学学生办壁报、印传单;同济师生与江安国立剧专的师生联合演出抗战救亡的话剧;大学生们踊跃投笔从戎,全校报名参军的学生达364人,成为国内参军人数较多的高校之一。
与此同时,中共重庆和宜宾地下党组织也派人秘密潜入李庄,发动组织学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同济大学医学院学生王达仁等一批进步学生离开李庄后奔赴延安,投身革命。
抗战文化的大中心
在李庄采访时,不少人回忆起祖辈口中的往事:当年板栗坳的灯光,常常亮到后半夜。史语所的图书室里,书架上摆着从北平带来的《四库全书》抄本,桌上摊着劳榦校勘的《居延汉简》。昂扬的文化精神、坚忍的文化态度与优秀的文化传统,在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史语所图书馆旧址、桂花坳傅斯年旧居,在板栗坳稻田里的古井旁,乃至青黄柚子挂满枝头的山间石板路上,都能找到痕迹,嗅到气息。
当时的李庄成为大后方为数不多、从未中断的“文化学术重镇”,堪称名副其实的“文化脊梁”,支撑起了抗战时期中国文化的“半壁江山”。李庄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小乡镇一跃成为与昆明、重庆、成都、桂林齐名的抗战文化中心之一。
走进板栗坳一处长满荒草的院子,李庄的向导王先生介绍:“这里曾是大户张氏家族的戏楼院,当年董作宾就是在这里研究甲骨文并取得重大成果的。”在这破旧的屋宇、斑驳的门板与昏暗的灯光下,董作宾以他九年十余次赴安阳发掘现场的经历及坐拥两万余片甲骨的优势,在汗牛充栋的故纸堆里摸爬滚打,在前无古人的学术空白地埋首深耕,挥汗如雨,呕心沥血。
栗峰山庄。薛居波 绘
1945年4月,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现胜利的曙光。董作宾耗时十余年、七十万字的巨著《殷历谱》手稿在李庄问世,史语所同事、被称为“教授的教授”的陈寅恪对《殷历谱》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为中华民族‘上增信史三百年’”,向世界证明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殷历谱》的问世,不仅从学术层面确凿证明了商朝的客观存在,更在抗战时期的特殊背景下,为重塑民族文化自信、确立中国上古史在世界史学界的地位提供了核心支撑。
正是从李庄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走出了研究东巴文化的著名学者李霖灿,他带着在丽江等地数年收集到的大批珍贵资料,整理、记录并翻译东巴经典,在李庄完成了《么些象形文字字典》和《么些标音文字字典》两部开创性的著作,对于东巴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做出了杰出贡献。此外,从李庄还走出了梁思永、李方桂、吴定良、夏鼐、方俊、吴式枢、王守武等40多位海峡两岸的院士。
时值初秋,板栗坳高温多雨,雨水混着汗水和泪水,总擦不尽。走在起伏不平的石板路上,抚摸《留别李庄栗峰碑》上董作宾题写的甲骨文书法“山高水长”四个大字,顿觉其端庄稳健、沉雄遒劲,又似出于烟云,意味深长。
民族精神的涵养地
今年暑期的李庄中学格外宁静。该校党委书记杨登林深情地对记者说:“我们传承抗战时期李庄人民的家国情怀和不屈拼搏、包容开放的民族精神,确立了‘以德立校,文化兴校;同舟共济,胸怀天下’的办学思想和文化特色,借助同济优质资源,全方位共育时代新人。”八十多年来,李庄没有忘记同济,同济的师生们又怎能忘记这片养育他们六年之久的土地山川,忘记李庄的无私收留与全力支持?
自2005年起,同济大学选拔优秀大学生组成支教团到李庄支教;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与李庄中学结为友好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经验交流,并赠送价值数万元的教学仪器。李庄中学的师生们也不负同济援手,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区乡镇名列前茅,高考成绩喜人。
在李庄中学高中部校园里,我们偶遇同济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王振铎、吴奕汛。研究生支教团自2006年起,已连续19届选派100多名志愿者到李庄中学支教,他俩去年已在李庄中学支教一年,深受学生欢迎。
位于东岳庙大山门前的李庄同济纪念碑。申士 绘
说李庄是民族精神的涵养地、象征地,正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缩影: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团结互助、共克时艰的凝聚力,李庄乡民敞开胸怀接纳同济师生,正是同胞相携的见证;它彰显了坚守信念、自强不息的韧性,同济人在困苦中坚持办学、反哺乡土,恰是逆境中奋进的写照;它更蕴含着崇文重教、守望相助的情怀,用文化与善意的双向滋养,诠释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同舟共济”的深刻内核。
李庄中学2022年考入同济大学的杨运科同学至今记得同济大学支教老师对自己的深远影响。李庄中学毕业生徐宗琴说:“研究生支教团的老师学识广、热情高。李庄母校和同济给我的,不仅是知识与文化,更是精神与力量!”
宜宾女孩龚芋如来自宜宾市三中,今年考入了同济大学。她说:“小时候去李庄,父母会讲同济师生在庙宇里上课、在油灯下科研的往事,那种“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精神将激励我一生。”在李庄,听梁林老房东的后代讲:有一天,梁从诫问母亲:“如果日本人打进四川怎么办?”林徽因回答:“读书人不是还有一条老路吗?咱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爱国情怀和不屈气节可见一斑。
站在江堤放眼远眺,宽阔长江上停着一只航标灯船,为来往船舶指引航道。从八十多年前庙宇里的昏暗油灯,到如今李庄中学教室里的明亮灯光,再到龚芋如眼里闪着的希望之光,李庄的故事从来不是泛黄的旧闻。
说不尽李庄啊,不正像战争阴霾中的灯塔吗?高光聚气凝神,光柱穿云破雾,跨越山海,代代相传,在历史的深处,散发出历久弥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