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艺术设计赛道(高职组)在贵州圆满落幕。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王世博、陈佳、马嘉烁、陈顺鑫四位学生组成参赛队伍,在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在建筑系教师陈倬、李家卉的悉心指导下,团队凭借其卓越的创新思维、精湛的专业技术和稳定的现场发挥,从众多强手中脱颖而出,夺得该赛道金奖。

但鲜有人知,这份荣耀背后,藏着多少深夜的孤灯、失败的泪水和重来的勇气。今天让我们走近这支冠军团队,聆听他们从“太难了”到“我可以”的蜕变故事。看他们如何用备赛48天的汗水、现场1小时的极限博弈和一颗永不认输的匠心,在技能之巅刻下自己的名字。
一、破茧:备赛之路——从迷茫到坚定的48天
时间回到一个月前,7月初,接到教育厅关于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通知才刚放暑假。对于这项重量级赛事,时间紧任务重,建筑系指导教师陈倬、李家卉带着学校、领导以及同事们的信任,紧急受命接下这个任务……
备赛的时光,总是交织着汗水、泪水、挫折和迷茫,但放弃从不是同学们的选项。学生陈顺鑫回忆道:“备赛时,我一次次尝试,却一次次失败。看着自己的努力仿佛石沉大海,那种挫败感压得我喘不过气。有天晚上,又一次失败后,我再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心里满是‘我学得好慢,我讲不出来,我真的不行,要不放弃吧’的念头。”“但是看着指导老师在群里发的一个又一个比赛资料,突然想到,大家都在坚持,我怎么能轻易认输呢?”于是他擦干眼泪,重新走回工作室,继续投入练习。
刚放暑假就再次返校,这时候看着电脑软件界面生疏的操作,任谁都会慌张,面对如此重要的赛事,同学们不由得产生了彷徨。“这些软件我刚开始学,现在还有一个月时间,我还来得及吗?那可是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场上是各省的精兵强将,我能行吗?”学生陈佳回顾起当时的心路历程,“虽然老师们安排的训练日程与计划非常紧密,但对我来说依然是一道难关。”他补充道“老师和我的队友们注意到了我的心理变化,大家开始慢慢地鼓励我,老师细心地为我讲解各种软件的操作,在大家的帮助下,看着自己越来越熟练的技术,心里也开始慢慢自信起来了。”

面对如此重量级的赛事,团队代表学校、代表河南省去打比赛,压力不言而喻,但也化成了勇于挑战的动力。其他省份的参赛队伍很早就已经投入到作品的设计与准备中,面对一些国内专业实力强劲的院校,如何能打赢这场比赛是一项重要的考量。并且在备赛时是不知道比赛日期的,面对未知数,几乎每天都在抢时间,看到备赛时间一天天在减少,团队会产生许多焦虑不安的情绪。指导教师陈倬回忆道:“我们每天训练的固定时间是早上8点30到夜里10点,遇到没有解决的难题,经常会熬到深夜或凌晨,这种高强度的训练对于团队每个人身心都是巨大的挑战。但是团队在备赛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做好参赛选手的心理建设的同时,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不管什么时候比赛,利用好备赛期间的每一分每一秒,不留遗憾,凭着这种坚韧不拔的信念使我们支撑到了最后。”聊起有什么备赛期间令人印象深刻的事,陈倬老师笑道“在备赛的后期,我发现大家每个人都像熊猫,因为每个人都顶着一双黑眼圈,大家互相看看彼此,不由自主笑了起来,既心疼学生,又觉得憨态可掬。”
“备赛期间,校领导和系部领导多次探班或打电话了解、关心我们的备赛情况,学校教务处和其他部门也积极帮助我们解决学生训练和留校食宿等方面问题,在此感谢学校的大力支持,这份荣誉属于学校每一位在暑假辛勤工作的领导和同事。”
艺术设计赛道的备赛,远不止是技术的堆砌,它更像是一场关于创意、耐力、审美和团队协作的极限挑战。作为指导老师的李家卉对此也有着独特的见解。比赛的第一步就是要选拔参赛选手,选拔苗子,看重“心技一体”。金牌选手不是选出来的,是“磨”出来的。备赛是一场长久战,在选拔选手的时候,寻找的不仅仅是技能好、有天赋的学生,同时也要有极强的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的学生。其次,需要指导老师能够吃透规则,分解到毫米。今年世界职业院校大赛进行了全新的赛制,团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赛程规则吃透、评分标准掰开揉碎,将整个比赛分解为多个技能模块,为模块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和评分标准。
今年赛制的新变化由之前的统一命题变为三个自主:自主确定参赛题目、自主设计参赛赛项内容、自主选择参赛设备。因此,参赛项目的方案尤为重要,在确定了参赛项目的大方向后,团队花了大量时间进行“头脑风暴”和“灵感积累”。带着学生去实地调研优秀空间设计项目,线上收集分析优秀案例再由学生晚上进行讲解,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汇报能力。同时,新赛制要求在1个小时内边做边讲,在完成自己的操作的同时还需要选手们之间流畅地配合,团队进行了无数次的模拟训练,一遍,两遍,十遍……直到形成一种近乎本能的反应。指导老师李家卉强调道:“好的设计不仅是好看的皮囊,要有灵魂、有故事、有文化内核,我们反复打磨方案,追问每一个细节‘为什么’,力求让作品既美观又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备赛的过程中是极致的体力与精力的消耗。长期的熬夜和高强度训练,让学生身体出现了小问题,心律不齐、睡眠质量、颈椎都亮起了红灯,作为老师的陈倬和李家卉,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们对同学们鼓励道:“孩子们,你们辛苦了!你们用画笔、鼠标和键盘,不仅绘制了获奖作品,更绘制了你们无悔的青春画卷!”
二、亮剑:赛场1小时——从惊险到惊艳的极限挑战
比赛开始后,我们在场地外焦急等待,但三个小时过去了,选手迟迟没有从赛场出来,说不慌是骗人的。直到晚上九点多,我们的选手从赛场出来后,看到他们的样子,我们知道,稳了!
说起比赛时的场景,学生陈顺鑫回忆道:“比赛入场前,我站在候场区域,心脏“砰砰”直跳,像要蹦出胸腔。满脑子都是‘要是表现不好怎么办’,就在这时,陈倬老师安慰我说我准备得很充分,就把赛场当成平时练习的地方,正常发挥就好。家卉老师又帮我整理了一下碎发,梳理了一下稿子,那些熟悉的内容让我渐渐找回了底气,紧张的情绪也缓解了不少,心里想着一定要好好发挥,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走进赛场的那一刻,同学们手心全是汗。看着周围选手已经开始调试电脑,同学们却没有第一时间点下“新建文件”,脑子里反复闪过训练时要求的“控制好技能时间”、老师的期望和伙伴们的共同努力。调整心态后在既定时间内完成了任务。学生马嘉烁回忆道:“演讲时看向评委,想起老师说的‘梳理好思路去讲’,于是我站在台上绘声绘色讲述我们的设计理念,我发现当专注盖过紧张,从容就会展现出来。”他笑着说,“走出赛场的那一刻,风吹在脸上很舒服。我知道,不是不紧张了,而是那些日复一日的练习,早已把底气悄悄藏进了每一次点击、每一句话里。”

教师陈倬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在开幕式上,我们看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朝气蓬勃的参赛队伍,每支队伍都信心满满准备在赛场上大展身手。经过加密抽签后,我问我们的选手‘现在我们准备充分、状态良好,只差个冠军,你们有没有信心?’同学们齐声回答‘有!’那一刻,我觉得我们有一战之力,即使拿不到成绩,我们也做到了,成功了。”
“是的,等待他们赛后出场的心情至今记忆犹新,当时选手们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出来,我们在候场场地焦急地等待着目光紧盯着出场口,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三个小时后终于看到了熟悉的身影,看到他们精神饱满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激动地给我们说着评委所打出的高分,悬着的心落回了实处,随着他们一起激动起来。”指导教师李家卉补充道,“我们赶紧询问出场晚的原因原来是因为上一组的设备临时出现了技术故障,将后续批次小组的入场时间顺延了,选手们发挥一切正常。大赛不仅考验技能,更考验心态,这场小小的“候场风波”没有成为干扰,反而化作了选手们沉着冷静的试金石”。
获奖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学校内,校内其他老师评价纷纷给出高度评价。“这次获奖的含金量非常高。首先,从参赛队伍来看,有不少是往届奖牌得主,实力都很强;其次,赛制改革将难度相比往年大幅提升,对设计的创新性、实用性和可持续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次比赛以“技炫青春 能创未来”为主题,注重技能实操和现场演示,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的工作流展示,因此对作品的构思与编排要求非常高,学生必须有熟练的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汇报展示能力,考验的是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回顾:金奖之外——比荣誉更重要的生长
比赛已经结束,手中握着这份荣誉,所有人都满是激动与感恩。大家都明白,能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拿下金奖,这份成绩从不是某个人的功劳。
“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们。从备赛初期帮我梳理技术要点,到训练中一次次指出操作细节的不足,哪怕是深夜,只要我有疑问,老师总能耐心解答。是他们的专业和坚守,帮我筑牢了技能的根基。”学生王世博道,“还要感谢我的学校。学校为我们搭建了专业的训练平台,提供了最优质的设备和资源,让我们能心无旁骛地打磨技艺。更要感谢一起备赛的伙伴们,我们互相切磋、彼此鼓励,在一次次的磨砺中共同进步。”

“这份荣誉,对我来说更是一份责任。未来,我会把这份认可化作动力,继续深耕所学领域,也希望能带动更多同学爱上技能、学好技能,用双手创造属于我们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
教师陈倬欣慰表示:“看到学生能有所收获是件欣慰的事情,这段参赛经历对于学生而言是人生一次重要的体验,不仅学习了技能,更磨砺了人格,使他们学会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在困难中解决问题。同时取得金奖也是对学校在专业建设、办学实力方面的有力见证和重要宣传。最后团队所有成员再次感谢学校领导和同事的信任与支持!”
“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标准代表了行业前沿的趋势和要求。”教师李家卉补充道“我们会把备赛过程中积累的技术要求、训练方法、项目案例进行梳理,反哺到日常教学中,更新课程内容和标准,让更多学生受益,真正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金奖的光芒终会沉淀,但淬炼出的匠心永不褪色。
这场比赛没有真正的终点——领奖台只是他们征程中的一个逗号。那些在失败中磨砺的坚韧、在协作中凝聚的信任、在极限中迸发的智慧,早已超越奖牌本身,成为他们未来路上最硬的底气。
当灯光熄灭,赛场归于寂静,这群年轻人带走的不仅是荣誉,更是一颗颗敢于向更高峰挑战的匠人之心。正如他们的誓言:“金奖不是终点,而是下一个突破的起点。”
这,才是努力拼搏最动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