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宣传网

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创新开展高校国防教育 推动全民国防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0日10:33 来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国家虽安,忘战必危。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国防教育工作,2022年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这一系列的战略部署旨在推动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工作。2025年9月20日是我国第25个全民国防教育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国兴军,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完整准确领悟全民国防教育发展理念,创新开展高校国防教育,推动全民国防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校国防教育意义重大


国防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高校国防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载体,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并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为建设教育强国擘画了清晰蓝图。在这一时代坐标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以“铸魂育人”为根本旨归,通过军事理论教学与国防技能训练的深度融合,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青年学生筑牢信仰之基、砥砺奋进之志、勇担时代之责,让爱国主义精神在青年学子心中扎根生长,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切实增强四个自信,锤炼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品格,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高校国防教育是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是关键,人才配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高校国防教育,能有效提升兵员征集质量、改善部队人才层次结构,直接影响高技术战争的成败,是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高校国防教育是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人才供给的核心源头,大学生已经成为人民军队人员组成主体,是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高技术兵器已经成为我国国防的主要装备,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军人与之相结合。高素质兵员补充,其相当一部分必然来自高校培养的具备高素质的人才。


高校国防教育是增强青年学生综合国防素养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高校国防教育通过军事理论、军事技能训练、军事体育、军事选修课等多元化课程体系,实现了对学生认知维度、能力维度、情怀维度、责任维度的全维度立体覆盖。其核心价值远不止于单纯传授国防知识,更在于将综合国防素养深度融入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即引导学生完成从“知国防”到“爱国防”的认知升华,推动部分学子以参军入伍的实际行动践行国防。这一教育模式通过系统化、递进式的培养路径,厚植综合国防素养,强化“强国有我、强军有我”的责任担当。


准确把握当前高校国防教育面临现实问题


通过对河南省178所高校国防教育开展情况及大学生国防素养现状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多元调研和系统摸排,结合自身多年深耕高校国防教育一线的实践经验,梳理分析发现,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工作主要面临以下三个突出问题。


国防教育组织管理机构亟待明确。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涵盖军事理论教学、军事技能训练、兵员征集、双拥优抚、民兵预备役工作、国防动员、智库建设及军事类社团管理等多个关键维度,其系统性推进与实效性落地,对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完善的保障机制有着极高要求。然而,调研数据显示,当前多数高校在国防教育组织机构建设上,普遍面临归属混乱、职能弱化的现实困境——多数高校未设立独立的国防教育专职部门,相关管理职能常被分散至武装部、学生处、保卫处、思政部等多个行政职能部门,形成“多头管理却权责不清”的低效格局。这种组织机构设置碎片化、核心功能弱化的现状,直接切断了国防教育各环节的内在关联,严重制约了其系统性规划、专业性推进与整体实效性提升。


即便部分高校设立了军事理论教研室,也面临着有名无实的尴尬处境,更有甚者,部分学校直接将军事理论课划归体育部,由体育老师组织授课,完全背离了国防教育的专业属性。从机构被合并、职能被撤销到核心任务被缩水,高校国防教育逐渐沦为多个部门的“边缘兼职任务”,难以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价值与战略作用。在此背景下,唯有通过深化组织机构改革、优化核心职能配置,破除体制机制层面的深层障碍,构建起独立建制、权责明晰、功能完善的国防教育专职机构,才能为高校国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筑牢制度根基。


专职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严重不足。稳定且专业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国防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关键支撑,然而当前这一核心保障却存在明显短板。数据显示,90%以上的高校面临国防教育专职教师配备严重不足的困境,部分高校甚至完全依赖辅导员、退伍军人、体育教师等群体承担兼职教学任务,形成“专职缺位、兼职为主”的不合理师资格局。


这些兼职教师队伍不仅成分复杂,更普遍缺乏针对国防教育的系统性专业培训,导致两大核心能力缺失:一方面,其国防理论体系知识零散不系统,难以精准解读国家国防政策与复杂多变的安全形势,无法为学生构建完整的国防认知框架;另一方面,军事实践经验普遍短缺,难以设计并有效开展军事技能训练、国防实践体验等教学活动,使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更关键的是,兼职教师大多未被纳入国防教育专属的人才评价体系,既没有对应的职称晋升通道,也缺乏相关评优评先资质,这种“无发展空间、无荣誉激励”的现状,不仅加大了师资管理难度,更直接导致教师教学积极性低迷,难以投入足够精力打磨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最终严重制约高校国防教育质量的提升。


国防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授课形式单一、陈旧。当前高校国防教育还面临两大突出瓶颈:一是资源配置不均衡且保障不足,二是授课形式单一、内容陈旧,二者相互叠加,严重影响教育质量的提升。从资源配置来看,核心短板集中在经费、设施与教师发展三方面:国防教育专项经费常被挤占,部分高校甚至未将其纳入年度预算,导致教学设施长期得不到更新、陈旧老化,教材与军事训练器材也难以跟上国防事业发展节奏;教师层面则缺乏系统化、常态化的专业培训与学术交流机会,既无法及时更新国防理论知识储备,也难以掌握贴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新型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提升受限。


同时,统一的国防教育评价体系与考核机制的缺失,使教育效果缺乏量化标准与科学评估路径,无法精准衡量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成效及资源投入效率,导致教学改进缺乏方向、资源分配缺乏依据,形成“教得随意、学得被动”的恶性循环。在课程与教学层面,这种弊端表现得尤为明显:高校国防教育大多停留在“新生军训+课堂理论讲授”的初级阶段,既没有构建起覆盖不同年级、贴合不同专业学生需求的分层分类课程体系,也未能融入实践体验、案例研讨、模拟训练等多元化教学形式。单一的教学模式与陈旧的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最终导致学生国防认知碎片化、实践能力薄弱,教育育人价值大打折扣。


推动高校国防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明确职能定位,加强组织领导。要破解高校国防教育发展困境,首要任务是明确职能定位、整合核心权责,同时通过系统性举措提升师资质量、保障教师发展,为国防教育注入长效动力。在职能机构建设上,学校需先确立专职国防教育机构的核心地位,立足其职能定位推动“三重角色”深度融合:其一,作为学校党委直接领导的军事工作部门,牵头统筹全校国防教育的战略规划、制度设计与整体落地,确保教育方向与国家战略需求一致;其二,作为校级行政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大学生征兵、新生军训、民兵预备役管理等事务的组织实施,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其三,作为专业化教学科研单位,系统承担军事理论、国家安全、国防科技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开展国防教育相关课题研究,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通过这三重角色的深度整合,构建“决策-执行-教研”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使国防教育机构成为学校工作中兼具综合性、研究型、专业化的核心载体,有效汇聚各环节资源,形成国防育人合力。


打通教师职称晋升通道,促进师资团队高质量发展。在教师职业发展保障上,关键是破除评价体系壁垒:将军事课教师职称评审正式纳入学校统一职称评审体系,结合军事课程的教学特点与教师岗位的特殊性,制定差异化的分类评价标准,同时畅通专属的职称晋升通道与评优评先机制,切实解决教师职业发展的“后顾之忧”,为其长期深耕国防教育领域创造积极条件。


考虑到国防教育既要求教师精通国家安全、国防建设等理论知识,又要具备扎实的军事技能指导能力的特殊属性,建立常态化、专业化的师资培训机制势在必行。一方面,应定期组织军事课教师参与军事知识更新培训,邀请领域专家开展军事热点问题讲座、学术研讨,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国防政策动态与前沿理论,持续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为教师搭建实践能力提升平台,支持其走进军营体验军事生活、参与实战化训练,同时鼓励攻读国防教育、军事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进一步优化学历结构与学术研究能力,实现“理论-实践-科研”能力的协同提升。


前瞻性推进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推进高校国防教育高质量发展,要以前瞻性思维布局学科建设,这既是落实法律要求的必然举措,也是破解发展瓶颈、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路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已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必须设置国防教育课程,并强化国防教育相关学科建设,这一法律要求为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凸显了其战略价值。作为推动国防教育专业化发展的核心载体,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具有双重关键作用:一方面,能精准破解当前国防教育领域的人才瓶颈,通过系统化、高层次的学科培养体系,为行业输送专业化、高素质的储备力量,从源头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另一方面,可依托学科科研优势,深度服务国家安全战略,围绕国防政策、国际安全形势、国防科技发展等关键议题开展研究,为国家国防决策提供扎实的学术支撑与科学的决策参考。


基于此,高校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分层推进国防教育学科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在相关一级学科(如教育学、军事学、政治学等)下自主建设国防教育博士、硕士二级学科点,或在现有二级学科点中增设国防教育培养方向,构建覆盖本科-硕士-博士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夯实学科发展根基。同时,需以学术研究与交流为抓手,激活学科发展动能:一方面,积极支持教师申报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国防教育教学科研课题,鼓励围绕现实需求开展原创性研究,提升学科科研实力;另一方面,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组织教师参与全国、省、市层面的国防教育领域学术会议,促进同行间的经验分享与思想碰撞,助力教师更新研究视野、提升学术研究能力,为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注入持续活力。


建立健全国防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意见》明确“完善学科课程体系,开展理论研究和教材编写”,核心是构建适配时代的国防教育教材体系。这一部署指出,需以课程教学(高校国防教育主渠道)与教材建设(基础工程)协同,推动学生国防素养系统提升。为落实要求,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建设标准》与《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即“一标准、一大纲”),从制度层面规范大学军事理论课的内容、重点与路径,为国防素养“再塑造、再提升”提供刚性保障。


在此背景下,高校需聚焦课程体系优化落地:一方面结合“一标准、一大纲”,细化课程标准、明确考核指标,防教学虚化;另一方面构建“四位一体”体系,军事理论课夯基础、技能训练强实践、选修课拓维度、国防主题研学等实践活动深认同。通过四类课程融合,形成“理论-技能-拓展-实践”育人链条,最终提升青年学生国防素养、培育国防情怀,为新时代国防建设储备力量。


构建科学的考评体系。构建科学完善的国防教育考评体系,是推动高校国防教育从形式化走向实效化的关键抓手,其制度设计可依托法律依据与系统规划双向发力。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工作计划,加强对学校国防教育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并对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定期进行考核”,这一条款不仅清晰界定了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职责,更从法律层面将国防教育从高校的自选动作升级为教育系统的规定动作,为其与德育、智育、体育协同推进提供了刚性支撑,最终指向培养青年家国情怀、国家安全意识与国防责任担当的核心目标。


为让考评体系落地见效,需建立“常态化考核+核心指标牵引”的实施路径:一方面,将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全面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目标责任考核框架及意识形态巡视巡察重点内容,通过定期督查、动态评估等方式,构建常态化督促检查机制,避免国防教育“边缘化”;另一方面,强化对学生国防素养的考核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学校等级评定、综合评估的核心指标,以结果导向倒逼学校重视国防教育质量。在此基础上,还需以考评体系为纽带,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国防教育长效工作机制,确保国防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落地生根、常态开展,切实增强青少年学生的国防观念与国家安全意识,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

(作者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李广锋 曹再辉 邢金善)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2024SJGLX0403)阶段性成果


责编:李玉琪 二审:时高玺 三审:张舸

最新发布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