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宣传网

首页 > 高等教育 > 正文

郑州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集体备课会,共探思政课提质增效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9日18:01 来源:郑州科技学院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课程教学根基,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育人实效,9月24日,郑州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召开集体备课会。会议由教研室主任杨林芳主持,郑州科技学院督导组同志徐振、杨洪科莅临指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督导组范小慧、周明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会。


教研室教师、院督导共同参与集体备课会


会上,邵晗笑老师聚焦两大专题,从“逻辑框架-教学方法-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分享。针对专题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邵晗笑从“价值-思维-情感”角度切入,紧扣“明方向-知兴替-增智慧-重思辨”的逻辑框架,明确“以史育人,培根铸魂”的核心目标,锚定纲要教学在价值观塑造、个人素质提升和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剖析“历史学习的重要性”“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等教学重难点,搭建从目标到内容、从认知到思维的完成逻辑链条。围绕专题二“近代中国的磨难与抗争”,邵晗笑以“磨难、抗争、觉醒”为纵向主线,串联“近代中国落后根源剖析-各阶层抗争实践梳理-思想觉醒历程演进”的内容脉络,始终围绕“民族复兴为何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梦想”这一主线,既呈现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又挖掘事件的内在关联,形成层层递进的内容逻辑,并以问题驱动法为核心,搭配小组讨论法创设思辨情景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突破教学重难点。


分享结束后,教研室其他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进行补充发言,路佳凡老师建议,多用贴合学生认知的教学案例,以流失文物背后的故事,串联起鸦片战争后列强掠夺的行径,让学生从文物“离家”中直观感受民族的伤痛。赵聪聪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小组互评、教师点拨的方式,让学生在观点碰撞中学会辩证分析历史问题,避免思维固化。杨林芳建议,要明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课程性质是思政课非历史课,尝试将新时代伟大成就融入课程内容。大家经过充分的研讨,本次集体备课会拓展了多维度、立体化的教学思路。


校督导两位老师对本次备课会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徐振聚焦备课质量与评估要求提出三点建议:一是锚定教学内容,深挖专题内涵,让思政课程有温度、有深度;二是对标审核评估,校准教学细节,让课程质量符标准、合要求;三是抓牢内容落地,拓宽教学视角,让备课成果能扎根、见实效。杨洪科强调一堂成功的思政课,不仅要兼顾实用性与趣味性,让历史知识活起来,还要做到入耳和入心的连接,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正喜欢的“金课”。


徐振、杨洪科对集体备课进行指导


本次集体备课会,与会教师围绕核心专题,从教学设计的精度、价值引领的深度、育人实效的温度三个维度协同发力,积极探讨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努力方向。


首先,立足教学设计,达成了遵循教学规律与创新育人模式的辩证统一。本次备课重点聚焦在教与学关系的重构,从“价值-思维-情感”多维度切入,打破单一认知维度的教学局限。贯彻OBE教学理念,在授课过程中采用问题驱动法、小组讨论法,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践行自主探究学习模式;通过“小组互评、观点辩论”构建思维碰撞,引导学生跳出非黑即白的认知误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真正做到既扎根于学生认知规律的现实土壤,又突破重形式轻实效的困境。


其次,聚焦价值引领,实现了历史基因解码与时代使命传递的深度耦合。备课会跳出知识罗列的传统框架,将思政课的价值内核锚定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思政课的育人本质。无论是专题一“明方向-知兴替-增智慧-重思辨”的递进脉络,旨在“培根铸魂”,还是专题二“磨难-抗争-觉醒”的主线阐释,紧扣“民族复兴”这一伟大梦想,都将价值塑造有机融入知识体系与思维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使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从被动灌输转向主动唤醒,真正实现“以史铸魂、以理启智”的育人初心。


最后,落脚育人实效,完成了集体智慧凝聚与质量标准升维的协同赋能。备课会的核心突破,在于将个人经验分享升级为集体育人共识。备课会超越了个人经验的简单分享,形成了多维互动、立体优化的研讨氛围。各位督导和老师们提出的“有温度、有深度”“合标准、符要求”“能扎根、见实效”“实用与趣味统一”“入耳与入心连接”,为课程质量树立了明确标杆,明晰了思政课实效落地的关键——既要让学生听得懂、愿意学,更要让学生信得过、用得上。促使教学反思从教什么进一步聚焦于为何教和如何教好,推动备课成果向实际课堂效能转化,使备课成果不再是纸上方案,而是能够转化为课堂实效的行动指南,共同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课堂。


责编:任万辉 作者:邵晗笑 二审:时高玺 三审:张舸

最新发布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