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各地高校立足教育教学实际,在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中探索形成一系列实践经验。通过技术赋能创新育人方式,如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借助大数据分析学生思想动态、利用在线互动平台开展沉浸式思政学习,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可感;协同挖潜深化元素融合,各学科教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无论是理工科的严谨求实精神、医学科的医者仁心情怀,还是文学艺术中的家国情怀与人文素养,都巧妙融入教学设计,使课程内容既有知识深度又有价值厚度。唤醒主体激活内生动力,通过案例教学、小组研讨、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悟真理力量,将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追求。有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这些经验正逐步在全国高校推广,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
一、以技术赋能重塑育人场景,推动课程思政现代化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正突破传统教学的边界,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其注入了强劲动力。当前,各大高校主动把握技术革新机遇,将思政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音频、图片、互动课件等多元形式重构教学载体,不仅让知识传递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大幅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更构建起富有情感温度的沉浸式育人场域。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主动参与,让思政教育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体验,使价值引领如春风化雨般融入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
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是技术赋能课程思政的关键抓手。高校立足不同学科的专业特性与育人目标,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仿真等前沿技术,精准还原红色历史场景、重大科研攻关现场、基层社会实践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深化对家国情怀、科学精神、社会责任的认知与认同。这种场景化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中文字描述的局限性,将抽象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具体场景。
推进精准化育人设计,是技术提升课程思政实效的重要保障。传统思政教育中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往往难以适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成长需求。如今,高校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起覆盖学生学习全流程的数据分析体系,通过采集学生的课堂互动数据、作业完成情况、线上学习轨迹、兴趣偏好调研等多维度信息,精准勾勒学生的认知画像与学习需求。
技术是工具,人才是根本。高校以新兴技术为翼,革新课程思政的载体与方法,本质上是回归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沉浸式场景带来的情感共鸣,到精准化设计实现的个性培育,技术正让课程思政更具吸引力、感染力与说服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的持续发展,高校课程思政必将开辟更广阔的育人空间,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
二、以协同挖潜深化元素融合,实现课程思政精细化
高校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通过搭建协同平台、完善融合技巧,推动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避免“两张皮”,让思政教育自然融入教学各环节。搭建协同共享平台,是汇聚育人合力的关键举措。高校依托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构建起线上资源库+线下研讨会的立体化协同体系,打破学科壁垒与教学孤岛。线上平台按学科分类搭建思政资源矩阵。这种专业知识+价值引领的融合模式,让思政教育既有思想高度,又有知识温度,真正实现入脑入心,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凝聚起强大育人合力。
搭建协同共享平台。依托网络信息技术,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思政元素挖掘与经验分享平台。鼓励不同学科、不同课程教师共同参与,分享思政元素挖掘案例、融合方法技巧,形成一人探索、众人受益的协同机制。
创新元素融合方式,是让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核心密钥。高校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因科施策,引导教师在严守学科教学规律、贴合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精准把握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注重实践体验的特点,跳出说教式植入、标签化融入的误区,用更鲜活、更贴近学生认知的表达,让思政内涵与专业知识同频共振。这种教学模式既守住了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又激活了价值引领的新动能,让课程思政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三、以主体唤醒激活内生动力,促进课程思政智慧化
课程思政的实效最终要落脚于学生的思想成长,高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设多元互动场景、引导主动深度思考,唤醒学生在思政学习中的主体意识,推动其从被动倾听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真正实现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这种主体性的激发,让思政教育从外部灌输转化为内在需求,更具持久生命力。
创设互动式教学情境是唤醒主体性的重要路径。教师围绕专业领域的思政主题,摒弃单向讲授模式以启发性疑问、思辨性辩论、实践性项目等形式搭建参与平台。在具体实践中,教师们善用案例分析架起知识与价值的桥梁。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主动发问,围绕知识背后的精神内涵、专业发展与国家需求的关联等提出问题,教师结合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通过会问、善思、明辨的过程,让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知识,更理解知识背后的价值导向,切实将思政素养内化为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
四、结语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坚持守正创新、以人为本,才能让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通过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启迪和精神滋养。
未来,高校需继续深化技术赋能、协同联动、主体唤醒的实践路径,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通过运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思政教育场景,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可感;加强校内外协同,整合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资源,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充分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实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对思政内容的理解认同。切实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这些时代新人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更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建功立业。
(作者韦华系郑州科技学院财经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