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宣传网

首页 > 学校消息 > 正文

南阳市宛北中等专业学校: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的“宛北实践”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4日14:50 来源:河南教师教育

在国家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中等专业学校,如何有效破解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热企冷”等难题?近年来,南阳市宛北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宛北中专”)抢抓机遇,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成功获批为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经过两年的扎实探索与建设,宛北中专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双主体育人、双身份学习、双导师教学、双场景成长”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乃至全省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宛北样板”。



顶层设计与机制创新:绘就校企协同育人“同心圆”


现代学徒制绝非简单的“学校学习+企业实习”,其核心在于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的深度融合。宛北中专从试点之初便高度重视顶层设计与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筑牢合作根基。宛北中专与苏州科立源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深度合作协议,共同成立“现代学徒制工作委员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校企双方领导、技术专家、专业带头人共同组成,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会议议事,决策专业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开发、教学资源配置、质量评价标准等重大事项,确保育人方向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和成本分担、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驱动机制。苏州科立源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根据招生人数按比例投资教学硬件设备,仅实训设备投入就涵盖机器人离线编程软件、6kg机器人实训平台等,配套设备总价达232万元,同时为学徒提供实习报酬、工伤保险等保障,2023年相关投入超80万元。学校则提供教学场地、师资等核心资源,形成稳定高效的合作生态。


方案共制,精准对接需求。学校摒弃传统“闭门造车”式的方案制定模式,校企双方共同深入调研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分析机器人系统操作员、运维工程师、自动化产线调试员等典型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共同研制《工业机器人专业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方案》及一系列实施性教学文件,创新性地采用“2(文化通识+专业基础)+0.5(校内专项技能实训)+0.5(企业岗位学徒+顶岗实习)”的进阶式培养路径,将苏州科立源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的自动化设备操作规范、机器人码垛编程标准等企业标准直接融入课程标准和考核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的“精准定制”。


模式重构与过程实施:打通人才培养“立交桥”


宛北中专在试点建设中,大胆重构教学组织与运行模式,实现“教室”与“车间”、“学生”与“学徒”、“教师”与“师傅”的多重身份融合。



注重“双导师”教学团队建设。该校打造“校级名师+企业大师”混编结构的“双导师”队伍。学校选派专业课教师赴企业实践,要求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每两年下企业时间不少于30天,2023年共有8名教师到苏州科立源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参与项目研发与技术实践。企业选拔张国世、李号、刘夫坤等5名优秀技术骨干担任“企业导师”,其中高级技师2人、中级工程师2人,由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方法论培训认证。双方共同备课、授课、指导实训、考核评价,建立完善的聘任、管理、考核与激励制度。目前,该专业已形成11人“双导师”团队,其中校内教师6人(含高级讲师4人、双师型教师6人),企业导师5人,为教学质量提供坚实支撑。


深入实施“交替式”教学组织模式。宛北中专实施“工学交替、岗位轮训”的教学组织模式,学徒在校内完成基础学习后,进入企业进行基于真实岗位的模块化学习。在苏州科立源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的学徒期,学生分成小组,轮岗进入“自动化设备操作”“机器人编程调试”“设备维护保养”等不同岗位。2021级学徒胡斌在参与“机器人码垛生产线调试”项目时回忆:“那段时间跟着企业王久阁师傅每天泡在车间,对照电气图纸一遍遍调试参数和机器人轨迹,当第一条码垛生产线顺利运行时,那种成就感终生难忘。师傅不仅教技术,更教我们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这是课堂上学不到的。”这种“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模式,使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无缝对接,能力实现螺旋式上升。


构建“模块化”课程与资源建设体系。校企共同构建基于工业机器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将企业真实项目、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项目和学习任务。例如,与苏州科立源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自动化装配生产线优化”项目,拆解开发成《PLC控制技术》《机器人离线编程》《生产线调试与维护》三个教学模块,合作编写《工业机器人调试安装与编程》等自编教材,由企业项目负责人李源灏与学校专业课教师董参共同担任主编。同时,共建包含50套机器人离线编程软件、15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学徒可通过平台随时随地学习企业技术资料和故障案例,实现学习资源“线上+线下”融合。


实践赋能与条件建设:打造真枪实练“练兵场”


现代学徒制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上。宛北中专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与利用。


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学校投入300余万元,企业投入设备、技术价值232万元,共同建成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制造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基地内拥有6套机器人基础工作站、3套6kg机器人实训平台、10套可拆装移动机器人平台等设备400余台(套),建成模拟工业生产场景的柔性自动化产线,完全按照企业真实生产布局,营造浓厚职业氛围。


项目引领实战教学。日常教学广泛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2023年,苏州科立源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承接某电子企业“机器人装配线升级”项目,调试阶段出现定位精度不足问题,企业求助学校。该校立即组成由企业导师刘夫坤、学校教师皮玉征及5名优秀学徒组成的“技术攻关小组”进驻企业。学徒们在导师指导下,连续一周进行现场数据采集、轨迹优化和参数调整,最终将定位精度从0.5mm提升至0.1mm,生产线良品率从88%提升至99%,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30余万元。企业特意送来锦旗,并当场与2名学徒签订就业协议。此类真实项目大大提升了学徒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硕果盈枝与成效凸显:彰显试点建设“新高度”


经过一个周期的探索与实践,宛北中专工业机器人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多方共赢。



学生成长成效显著。学徒综合职业能力明显增强。近三年,该专业学徒在省市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中荣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毕业生“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达100%,其中中级工证书占比98%。通过提前融入企业,学徒职业认同感、岗位适应能力大幅提升,2023届试点班毕业生就业率100%,专业对口率98%,起薪平均5500元,远超普通班毕业生。2021级学徒邵新业,在校期间参与3个企业项目,入职苏州科立源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仅一年,便被提拔为调试小组组长,负责长三角区域客户技术支持,月薪达8000元。企业人力资源总监李源灏评价:“宛北中专的学徒上手快、留得住、能吃苦,是我们最需要的技术人才。”


企业受益注入活力。合作企业获得稳定、精准的人力资源供给。苏州科立源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数据显示,通过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员工,培养周期缩短60%,人均招聘和培训成本降低40%,岗位留存率达90%,远超社会招聘员工。2023年,企业新入职员工中60%来自该校试点班,为企业技术升级注入新鲜血液。


示范辐射效应初显。学校试点经验通过多种渠道广泛传播,产生良好示范引领作用。南阳科技职业学院、镇平县工艺美术中等职业学校等院校先后组织骨干教师赴该校考察学习,借鉴其双导师建设、工学交替等经验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展望未来与持续改进:谱写深化融合“新篇章”


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周期虽已届满,但对于宛北中专而言,这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学校清醒认识到,在标准输出普适性、合作企业类型多元化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计划在未来:



拓展合作生态圈:吸引机器人本体制造、系统集成、终端应用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入,探索组建“工业机器人产教融合共同体”,目前已与3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推动标准体系化: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省级专业教学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准备牵头编写《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实训教学规范》。


加强“双导师”团队内涵建设:建立“名师+大师”工作室,开展教学能力与技术技能双提升培训,计划每年选派5名教师赴企业研修、3名企业导师参加教学能力培训。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宛北中专工业机器人专业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成功实践,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生动缩影,它充分证明现代学徒制是培养智能制造领域亟需人才的有效路径。


展望未来,宛北中专将继续深耕职业教育沃土,完善“校企双元、育人同心”长效机制,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为中国智造贡献更多职教力量!


责编:侯心雨 作者:王丙双 李天金 二审:韩玉兵 三审:侯军锋

最新发布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