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宣传网

首页 > 高等教育 > 正文

新乡工程学院:深耕课程思政沃土 筑牢育人初心使命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8日19:19 来源:新乡工程学院

近年来,新乡工程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构建“制度护航、师资赋能、教学创新、党建引领”四维推进机制,持续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育人体系。目前,学校已成功获批15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样板课程及专创融合课程,课程思政已成为学校育人工作的一张亮丽“名片”。


一、制度护航:构建 “顶层设计 + 基层落实”工作格局


学校制定并实施《新乡工程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确立“教务牵头、部门联动、学院落实”的协同工作机制,将思政元素融入要求写入课程教学大纲,明确知识点融合清单,实现“开课即有思政点、课课都能育人才”的目标。学校还申请立项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思政类),构建“1131”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切实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学校设立校级优质课75门,将课程思政作为项目立项和经费支持的重要方向,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陈红芝老师的《植物学》等7门课程兼具思想性与专业性,入选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案例。该课程在2025年河南省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示范效应显著。


二、师资赋能:打造 “分层培训 + 精准赋能” 成长体系


学校构建多维度教师培训机制,着力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新进教师培训中专门设置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模块,党委理论中心组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开展专题学习,确保育人方向正确、内容精准。2024年12月,学校组织“课程思政”专题讲座,200余名教师现场学习“思政如盐、融课如水”的实践方法;2025年4月,校务顾问陈广文教授在教学沉浸式培训中亲自示范授课,并通过讲课视频解析、小组研讨等方式,指导教师将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内容有机结合,将家国情怀、科学家精神自然融入课堂。各学院也形成特色培训模式,信息工程学院邀请梁桂珍教授以高等数学为例,传授思政元素“基因式融合”技巧,避免标签化植入。外国语学院院长梁晓冬发挥“领头雁”作用,结合专业特点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分享育人经验。学校还积极选派教师参加省级课程思政培训,并通过专题讲座、教学沙龙等形式扩大辐射效应,实现“一人参训、全员受益”。


三、教学创新:探索“模式突破 + 以赛促建”融合路径


学校积极推动教学模式创新。罗艳娟中国语言文学名师工作室牵头构建“三融六创——生成性”教学模式,打造混合式课堂。在《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中,融入历史、考古等多学科知识,嵌入“五味”思政元素,形成“兴趣导入—拓展延伸”六模块教学法,累计辐射学生超过三千人。学校坚持以赛促教,举办课程思政微课比赛,5项作品获省级奖项,成为教学范例。2024年,外国语学院张帆老师的《语言学导论》和生物工程学院王秀鸽老师的《有机化学》入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展现文理学科融合育人特色。全校各教研室常态化开展课程思政专题研讨与工作交流,通过“同课异构”等形式优化教学设计,推动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


四、党建引领:激活 “支部聚力 + 资源联动”育人动能


学校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工党支部组织生活的重要内容,通过集体研讨、案例分析等形式,提升教师提升思政育人能力。文法学院教工党支部构建 “红色资源 + 名师工作室 + 社科基地”育人载体,党员教师将史来贺纪念馆事迹等红色资源融入教学,依托河南省人文社科基地开展乡村振兴实践研学。该支部成员牵头获批省级教改项目 6 项,荣获省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形成“党建促思政、思政强教学”的良性循环,并获评省级高校样板党支部称号。根据学校办学定位,教务处组织教师挖掘课程思政中的工匠精神元素,撰写教学案例,遴选出100余篇将汇编成册,用于教师经验分享。


新乡工程学院通过“四维发力”,推动课程思政实现从 “形式融入”到“内涵生成”的跨越,努力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让每一门课程都飘出“思政味”,每一位教师都挑起“思政担”,推动思政育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新工力量”。


责编:梅瑞祥 王贺翔(实习) 二审:时高玺 三审:张舸

最新发布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