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栏目与央视网等媒体相继关注报道河南伏牛山写生基地,漯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漯河民盟高校支部盟员王新胜接受采访。
据悉,王新胜教授每年都会带领学生到伏牛山写生基地——汝州蟒川镇寺上村进行写生。写生之余,他带领学生利用专业所长,指导村民用山里的土布进行“扎染”“蜡染”,帮助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以画笔写担当,用彩墨践初心,这位扎根基层的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漯职教师立德树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课堂扎根乡野:践行“厚积薄发”育人实践
“把画室搬到山水间,让作品生长在生活里”是王新胜深耕艺术教育二十余载的坚守。作为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带头人,他坚守漯河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围绕行业办、教学围绕技能做” 的办学理念,将专业素养融入教学创新,构建“自然写生—创作提炼—社会应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他倡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教学理念,在碎片化的信息时代为学子锚定了成才路径。从油画创作到环境壁画设计,从课堂示范到写生指导,王新胜始终践行着“作业变作品、作品变产品”的育人目标。在他的带领下,漯河职院艺术学子的写生作品多次入选省级美展,部分乡村题材创作被漯河文旅部门采纳为文创素材。多年被评为“十佳教师”的他,用扎实行动印证了“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近三年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艺术奖项12项,个人作品亦在全国水彩画展中屡获佳绩。

王新胜与学生们在写生基地
盟员深耕基层:以写生为纽带开展“文化赋能”
“社会服务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延伸,要让艺术真正扎根民生土壤。”作为民盟成员,王新胜始终牢记民盟“奔走国是,关注民生”的优良传统,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将专业所长与乡村需求精准对接。他义务筹办美术培训班,免费为70余名留守儿童进行美术辅导,多名学生凭借美术专业考上了大学。同时,他深度参与寺上村基地的写生教学,大力为基地提供艺术指导,手把手培育乡土艺术力量。如今的寺上村,从昔日的寂静山村变身为“丹青小镇”。这种 “艺术+文旅+富民” 的发展模式,既让村民在笔墨间重拾文化自信,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正如央视报道中提到的“这场深山里的艺术实践,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向共赢”。

王新胜团队教师为留守儿童授课
校地共生共荣:彰显高等职业教育使命担当
王新胜教授的教学实践之路,正是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初心的生动缩影。学校始终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把公司车间变课堂、田间地头变课堂,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复合型技能人才。
接下来,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将持续打造社会实践育人新范式,深化校地协同育人机制,让更多师生走出课堂、扎根基层,在服务地方文化发展与经济建设中书写职业教育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