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张扬教授团队《农业分工对种粮农户要素配置的影响:机理、效应及实现路径——以黄淮海粮食主产区为例》研究报告发布。报告指出,农业分工深化与社会化服务规模扩大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显著提升了粮食生产效率与农户收入水平。该研究成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与粮食安全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农业分工推动要素优化配置
研究基于分工理论、要素配置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构建经济模型,系统分析种粮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决策机制。研究发现,种粮农户通过购买社会化服务参与农业分工,不仅能有效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还能优化资本、土地与技术等要素配置,实现生产效率与经营效益的双重提升。
在黄淮海粮食主产区,农业分工指数呈现整体上升趋势。2010年至2020年间,该区域农业分工综合指数由0.9781上升至1.0252,增长约4.82%。研究进一步通过随机前沿模型与Tobit回归分析验证,参与生产环节外包的农户小麦生产效率平均值为0.70,显著高于未参与农户的0.63。
社会化服务与分工深化形成良性循环
报告指出,种粮农户通过购买整地、播种、施肥、喷药、收割、烘干等环节的社会化服务,不仅推动了服务组织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也促进了农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播种、收割等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环节,外包服务对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尤为显著。
此外,研究揭示了农业分工与市场规模之间的互动机制:农户参与分工带来收入增长,提升其购买服务的能力,进而扩大社会化服务市场需求,推动服务组织发展,形成“分工—市场规模—分工深化”的良性循环。
多路径融入现代农业分工体系
针对不同类型农户,研究提出差异化的分工参与路径:退出型农户可通过土地流转参与分工经济;兼业型农户可通过土地托管或购买服务实现农工兼顾;自给型农户可通过土地出租或参与合作组织雇佣融入分工;发展型农户则可通过全面购买社会化服务,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政策建议:制度创新与服务体系建设
为推动种粮农户更好地融入现代农业分工体系,课题组提出三方面政策建议:一是加快农业农村法规制度创新,明晰土地产权,打破城乡要素流动壁垒;二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多元化服务主体,提升服务供给质量;三是优化农户生产经营条件,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升其参与分工的能力与意愿。
成果丰硕,社会影响广泛
该研究自2019年立项以来,已发表学术论文17篇,出版专著2部,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培养硕士研究生24名,多项政策建议被省政府采纳并获省领导批示。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也为地方政府推动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决策参考。
未来,课题组将继续聚焦粮食主产区要素配置问题,围绕土地延包试点、经营权与承包权平衡等新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