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杨靖宇将军在极端困苦的抗日斗争中,所展现出的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精神,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一座不朽的丰碑。地方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其学生群体的思想状态、价值取向和职业精神,直接关系到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未来。将极具地域特色和感召力的杨靖宇精神融入地方职业院校思政课,能够有效破解上述难题,实现红色文化与职业教育的内在耦合。
一、价值意蕴:杨靖宇精神赋能地方职业院校思政课的三维向度
(一)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当代传承
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中构筑起的精神谱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文化结晶与精神标识。杨靖宇精神作为这一谱系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关键一环,其融入思政课的本质,是对这一精神谱系的活化传承与当代阐释。
首先,杨靖宇精神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早期实践。东北抗联的斗争,是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孤立无援的困境中独立自主坚持的,这本身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斗争策略与东北特殊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将其融入思政课,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不是教条主义的产物,而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创造性成果。这对于培养职业院校学生未来在面对复杂技术难题和产业变革时,所必需的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其次,杨靖宇精神深化了思政课教学的历史厚度。传统思政课教学有时存在“重理论、轻史实”的倾向,使得某些革命精神显得抽象而遥远。通过讲述杨靖宇以棉絮、草根果腹,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的细节,能将“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等宏大叙事,转化为可感知、可触摸、可共情的具体形象,使学生在深刻的历史体认中,筑牢信仰之基。
最后,杨靖宇精神丰富了地方职业院校思政课的特色内涵。相较于普通高校,地方职业院校思政课需更突出“职业性”与“地方性”。杨靖宇精神展现出对国家的忠诚、对职责的坚守、对困难的克服,与职业教育所倡导的“工匠精神”即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对岗位的尽职尽责、对挑战的攻坚克难,在精神内核上高度契合。传承杨靖宇精神,就是对“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等职业精神的源头性强化。
(二)实践逻辑:地方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范式革新的现实需求
在青年价值观塑造维度,杨靖宇精神通过具象化的实践,回应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成长的价值渴求。职业院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同时面临着社会认可度、技能提升、就业压力等多重挑战,渴望获得精神支柱与价值引领。杨靖宇将军在绝境中所展现出的强大意志力、坚定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正是青年学子应对挫折、锤炼心性的宝贵精神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大思政课”要求善用社会资源,开门办思政。杨靖宇将军生活和战斗过的遗址、纪念馆、博物馆是驻马店红色资源宝库。巧用地方红色资源,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组织学生开展寻访、研学、志愿服务等活动,能够打破课堂边界,实现理论与实践、认知与情感的深度融合,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新范式。
(三)时代逻辑:新时代思想建设的战略选择
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面临全球语境下价值多元、技术革命重构认识图式、青年群体代际特征多变等多重挑战,将杨靖宇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鲜活样本,是增强文化自信,凝聚奋进力量的迫切需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尤其需要杨靖宇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闯劲和“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将这种精神融入职业教育,能够激励广大职校学生树立技能报国的远大志向,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为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职业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德技并修的大国工匠。“德”是首位,是灵魂。杨靖宇精神所蕴含的忠诚、担当、奉献、奋斗等品质,正是“德”的核心要素。将其系统融入思政课体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情感共鸣实现价值认同的具身转化,又借助实践载体达成能力提升的效能输出,使教育过程从知识传授转向价值生产,为职业院校学生构筑起立足现实、指向未来的价值坐标系。
二、现实困境:杨靖宇精神融入地方职业院校思政课教育的三重困境
(一)认知困境:符号系统的代际传递阻滞
新时代思政课中,职校学生成长于和平年代、网络时代,他们的生活经验与杨靖宇所处的战争环境、匮乏物质条件相去甚远,这种巨大的时空隔阂,导致部分学生难以真正“代入”历史情境,对杨靖宇精神的感知停留在“遥远的英雄故事”层面,无法产生深层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杨靖宇精神的符号正在面临代际传递阻滞的挑战。同时,社会对杨靖宇精神的宣传存在一定程度的模式化、简单化倾向,往往突出其“英勇就义”的最终结局,而对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卓越的军事才能、灵活的斗争策略以及深厚的战友情怀挖掘不足,其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成长过程的曲折性被遮蔽,削弱了其作为“人”的亲和力与作为“榜样”的可学性,导致“认知-行为”认识链断裂。
(二)实践困境:育人机制的失衡
在将认知转化为行动的实践层面,育人机制的失衡导致融入工作“雷声大、雨点小”,问题根源在于思政教育机制与数字时代主体认知结构适配性不足。
育人机制的断裂一方面表现为教学主体能力“单一化”,部分思政课教师对杨靖宇精神的研究不够深入,自身知识储备多依赖于教材和通用史料,对地方史志、抗联研究的学术前沿把握不足,导致讲授缺乏新意和深度。另一方面表现在实践教学“形式化”。组织参观纪念馆、听取报告等传统实践形式,若缺乏精心的教学设计,容易沦为“走马观花”的春游或“你说我听”的说教,学生参与度低,体验感不深,反思环节缺失,难以实现从“知”到“信”再到“行”的转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与学生专业实践的衔接不够紧密,使杨靖宇精神的育人价值浮于表面。
(三)传播困境:话语体系的错位
杨靖宇精神的有效传播依赖于共通的意义空间,而当前的传播话语与职校学生的接受习惯之间存在明显的错位。
话语体系的代际断裂源于官方话语对生活话语的影响。官方宣传和部分教材习惯于使用宏大的、严肃的政治叙事和道德话语,如“崇高的理想信念”“伟大的爱国主义”等。这些话语准确但疏离,但对于习惯于网络化、娱乐化、碎片化表达的年轻学生而言,显得过于沉重和刻板,认为是“空话”、“套话”,容易引发心理上的排斥感和距离感。
传播主体的角色错位加剧了话语生产与接受之间的断裂。传统的课堂讲授、报告会等模式,本质上是“我讲你听”的单向信息传输。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缺乏表达、质疑、讨论和共创的空间。这种传播方式与互联网时代青年渴望参与、互动、体验的特征相悖,难以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
技术赋能的形式化加剧了传播困境,尽管当前许多职业院校均建立了新媒体平台,但对杨靖宇精神的宣传,往往停留在将传统文稿简单电子化、图片化的初级阶段,未能充分利用短视频、动漫、VR、沉浸式舞台剧、互动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内容生产与传播的“网感”不足,导致优质精神资源在信息爆炸的网络空间中“失声”或“被淹没”。
三、实践进路:杨靖宇精神融入地方职业院校思政课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价值引领:构建“三位一体”的精神体系
破解认知困境的关键,在于实现杨靖宇精神从“历史符号”到“时代话语”的创造性转化,构建“认知-情感-意志”三位一体的精神体系。
理论认知需要建立历史实践与当代价值的联结,可通过联合地方党史研究室、档案馆、纪念馆,成立杨靖宇精神研究小组,组织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开展专项研究,深入挖掘杨靖宇精神与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创新创业精神的契合点,编写具有地方特色和职教特点的授课教案。在教学中,不仅要讲杨靖宇“做了什么”,更要深入分析他“为什么这么做”。结合心理学、管理学、领导科学等跨学科视角,解读其在极端困境下的决策逻辑、领导艺术和团队管理智慧,将其塑造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智慧有情感的“立体化”榜样,增强其精神的可信度与可学性。
情感共鸣还需构建情感认同与理性认知的互动机制。通过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开发“沉浸式”思政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重回”1938年的深山老林,体验决策的艰难、物资的匮乏、信念的坚定。超越过去走马观花的实地参观,尝试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精品路线,在杨靖宇纪念馆、家乡等场所,设置“现场微党课”活动,引导学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沉思和宣誓,真正对杨靖宇精神产生共鸣。
行动转化需打通精神赋能与行动自觉的贯通路径。在实践课堂中开展“杨靖宇精神与我的职业理想”大讨论,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专业,探讨如何在平凡的技能岗位上践行爱国精神、奋斗精神、担当精神。将宏大精神细化为具体的职业素养和行为准则,让学生感受到英雄精神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在当下、在身边被学习和实践的。
(二)机制创新:完善“三维协同”的育人生态
课程体系协同是“三维协同”育人的逻辑起点。通过构建“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突破传统模块教学的局限。“一体”是夯实思政必修课主阵地。对现有思政课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开发,将杨靖宇精神有机融入各章节。如在“理想信念”章节深入剖析杨靖宇的信仰之力;在“中国精神”章节将其与抗疫精神、航天精神等进行对比教学,揭示其内在一致性。“两翼”中一翼围绕杨靖宇精神开发选修课、专题讲座等课程,满足学生深度学习需求;另一翼是大力推进“课程思政”,要求各专业课挖掘本专业领域内的“杨靖宇式”人物,将精神融入专业导论、实训教学、毕业设计等环节,构建起跨学科的知识图谱。
师资队伍建设是协同育人的关键支撑。鼓励和支持思政课教师赴抗联遗址、深入地方企业挂职学习,使思政课教师都能够既懂理论,又了解地方历史和行业实际,成为杨靖宇精神研究的专家和传播的行家。还可建立“红色导师”库,定期邀请抗联后代、党史专家、劳动模范、优秀校友进课堂,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丰富教学视角,增强说服力。
评价反馈是协同育人的生态保障。实施“过程性与增值性”并重的评价改革。增加学生成绩过程性考核比重。将学生在主题讨论、实践报告、情景表演、研学心得中所展现出的对杨靖宇精神的理解深度、情感认同和价值践行情况,作为重要评价依据。
(三)技术赋能:探索“数智融合”的教育新形态
破解传播困境,必须拥抱信息技术革命,用“数智融合”重塑杨靖宇精神的传播样态,拓展人机协同的教育实践边界。课前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汇集整合关于杨靖宇及东北抗联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史料,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建立一个数字化、标准化的本地资源平台,为教师备课、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站式支持。课中鼓励学生合理运用所学专业,将杨靖宇的故事改编成系列动漫、H5互动页面、抖音快手短视频等,用轻松活泼、富有网感的语言和形式进行传播。课后还可利用校园App、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设立“靖宇精神大家谈”等互动板块,鼓励学生发表学习感悟、分享实践故事,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师学生共参与的学习共同体。
这种沉浸式教学方式,使抽象的精神符号转化为可接触可交互的精神图式,学生借此完成从历史人物到现实体验的学习认识,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使思政课教学实现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真正让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
基金项目: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立项项目“数字化背景下杨靖宇精神融入地方职业院校思政课的理路分析与实践探索”(编号:2024SJGLX1029);2025年河南省中外人文交流内涵提升项目“追寻英雄足迹-杨靖宇将军纪念活动”(编号:HZC2025NHTS181)。
(作者李菊蕾系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