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正面临着理念革新与模式重构的双重使命。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创新性构建“主体-介体-环体-客体”四维协同的思政教育新生态,将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全方位融入育人各环节,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实践路径。
主体协同:打破壁垒,凝聚育人共同体合力
传统思政教育中,不同教育主体间的“分力”和“壁垒”往往导致育人效果碎片化。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精准破局,以“思政协同育人”为核心抓手,推动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等教学力量深度融合,同时联动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职能部门形成育人合力。这种协同并非简单的人员叠加,而是教育理念的根本性变革——从单纯追求成绩的“育分”逻辑,转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逻辑;从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知识本位”,升级为能力培养与素养塑造并重的导向。
介体创新:数字赋能,让思政课堂活起来
把握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增效”的核心特征,学校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思政教育生态升级的关键支撑,重塑思政课堂形态与内容体系。在教学形式上,积极运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让学生“走进”红色历史现场、“亲历”重大科技突破,通过感官冲击强化情感共鸣;广泛实践混合式学习、人机协同教学等新型模式,借助智慧教学平台实现课前精准预习、课中互动研讨、课后个性化拓展的闭环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创新开发“新质生产力专题+”模块化课程资源,将科技伦理、工匠精神、创新文化、绿色发展等与新质生产力紧密相关的要素,系统融入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让思政教育更具时代感和针对性。
环体拓展:产教融合,对接未来产业需求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河南经贸职业学院以“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导向,将思政教育的课堂从校园延伸到产业一线,构建“阵地联动、多元长效”的实践育人环境。学校主动对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需求,将新质生产力相关要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与高新技术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学生在真实的产业环境中参与数字化项目开发、智慧服务场景搭建等实践活动,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了对“科技为民”“创新强国”等理念的理解。这种“校园理论学习+企业实践淬炼”的双场景育人模式,让思政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确保培养的人才既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又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导向。
客体激活:精准评价,培育新质生产力劳动者
思政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河南经贸职业学院以培养“掌握新质生产资料、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了以“思想力、学习力、行动力”为核心的学生能力评价与发展体系。通过完善“多元动态、多维协同”的评价机制,打破单一的成绩评价模式,将思想表现、创新实践、志愿服务等纳入评价范畴。依托智慧校园平台,学校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成长数字档案,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个性化成长报告,为学生提供精准的成长反馈和发展建议。这种“精准画像+个性化指导”的培养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内生动力,让学生从思政教育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自我塑造者”。
生态重塑:引领高职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正在系统性重塑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的思政教育生态。这种变革不仅实现了教育理念的深层跃迁,更驱动了教育方式的数智化革新,构建起灵活高效的育人新范式——数智化手段的运用让价值引领更“活”,产业需求的对接让教育目标更“准”,多元协同的机制让育人效果更“深”。
“主体-介体-环体-客体”四维生态的构建,实现了各要素的深度融合与价值共生,为高职院校如何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未来,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将继续深化思政教育改革,不断完善四维协同生态,为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既懂技术又有担当的新时代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