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洛阳文化旅游职业学院(下文统一简称“洛阳文旅职院”)米建丽团队牵头的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多元化生源背景下高职院校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最新成果。该模式依托2776份普查问卷与1736份专项问卷的双样本实证,创新构建“三创四进阶”育人体系,既破解了多元生源培养难题,更以“专业+文化+创业”融合路径为河洛文化传承与区域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实证破题:摸清5类生源痛点,让培养“精准滴灌”
随着高职招生渠道拓宽,普通高考、单独招生、对口升学、退伍军人及社会生源等群体齐聚校园,“一刀切”培养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对口生技能扎实但创意薄弱,普高生文化好但实践差,社会生源有经验却学习时间零散。洛阳文旅职院团队历时两年开展全域调研,2776份普查数据清晰勾勒出不同生源的能力画像——53.85%的普高生亟需实践强化,23.41%的对口生渴求文化补充,5.43%的社会生源期盼灵活学习资源。

“基于实证数据的精准诊断,是模式成功的前提。”项目主持人、高级讲师米建丽介绍,团队摒弃传统同质化方案,以“适配差异、文化赋能、以创促学”为核心,构建出“三创四进阶”专创融合培养体系,让每类生源都能找到成长赛道。
二、创新架构:“三创”筑根基,“四进阶”育人才
该模式的核心亮点在于“内容+路径”的双重创新:以“课程资源创新、实训技能创新、实战技能创新”为内容支撑,以“双创课程引导、双师协同育人、项目实践训练、创业实践探索”为阶梯式路径,形成闭环育人链条。

课程体系打破专业与文化壁垒,构建“基础-提升-精英”三级阶梯:基础层开设《河洛文化导论》《创业基础》,让新生初识地域文化与双创理念;提升层开发《唐三彩烧制技艺》《陶瓷文创产品开发》等特色课,邀请非遗大师手把手授课;精英层聚焦《创业项目孵化》,培育学生商业思维。针对社会生源,团队搭建线上课程平台,45个微课资源实现“随时学、灵活学”,资源满意度达83.06%。
“双师协同”则让教学更接“地气”:42名专业导师负责知识传授,15名行业导师带来实战经验。洛阳鼎唐文化的订单式教学、大唐官窑的非遗工坊实训,让学生在“做中学”中掌握“专业技能+文化创意+创业能力”。
三、成效亮眼:数据见证成长,文化赋能产业
经过多专业实践检验,该模式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学生组建的创业团队斩获河南省“挑战杯”、“互联网+”等省级以上奖项23项;多名毕业生进入本地重点文创企业。

模式不仅育出人才,更反哺地方发展:“河底镇城村农产品包装设计”项目融入牡丹瓷元素,带动当地销售额增长30%;与洛阳市非遗保护中心共建的传承基地,已培育15个学生非遗文创IP。
教师团队同步成长,“双师型”教师比例从45%跃升至72%,累计产出11项省市级科研项目、7篇学术论文、2本特色教材,张功岭主编的《手工综合教程》还入选国家优秀教材河南初评推荐名单。已有5所兄弟院校前来取经,模式的可复制性得到充分验证。
四、未来可期:从“地方样本”到“全国经验”
“这个模式最可贵的是,把洛阳的文化家底变成了育人资本,把生源差异变成了培养优势。”洛阳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评价。目前,学校已形成《“三创四进阶”模式操作手册》等标准化成果,计划联合豫西高职院校组建教学联盟,推动模式规模化推广。

米建丽团队表示,下一步将持续优化跨专业课程协调机制与创业孵化服务,力争将该模式打造为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让“洛阳经验”为全国高职教育改革、地域文化传承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