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宣传网

首页 > 学校思政 > 正文

主题论坛:如何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9日11:47 来源:《河南教育》(高等教育) 河南教育宣传网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刘吕红


  坚持政策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重点学科进行建设,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


  坚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和特点,打造理论研究重地、人才培养阵地、价值引领高地。尤其要立足区域特色,开展交叉学科的联合攻关,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打造价值引领高地。


  坚持精准谋划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方向,优化马克思主义二级学科方向的科学化布局。具体就是谋划“3+X”学科布局,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3”个二级学科研究,凸显“X”个特色方向。


  坚持挖掘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色和优势,提供理论研究、交叉融合、课程建设学科支撑。构建“产学研用”课程教研中心,呈现“教学提问+科研答题+学科定向”之势。


  坚持整体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式建设,形成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建设的学科发展势态。


  坚持学校党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全面领导,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改革发展的组织保障。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持机制,制定一揽子计划,在人、财、物上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坚强保障。


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张会萍


  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过程中,要立足本学科发展优势,加强顶层设计,突出“一点三力”作用。“一点”即亮点,“三力”即定力、合力、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突出“亮点”,如在中医药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根据其中医药文化特色,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下,将人才培养与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凝练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医哲学、医德教育、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等研究方向。


  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布局和时间的积淀,这便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保持“定力”,稳中求进。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相互配合,统一建设,各学科之间相互贯通,减少学科壁垒,加强学科交流,齐心协力共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学科建设的“合力”。学科建设还需“动力”,这就需要建立保障激励机制,激发学科成员的热情,鼓励学术、科学研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工作的开展。


河南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王玉萍


  如何有效解决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问题,特别是如何携手信息技术,有效利用红色教育资源开展思政课教学?我校展开了一些探索和研究,“馆课结合”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步形成。


  “馆”指校内外实体红色展馆、网上已有或自主开发的虚拟红色展馆。“课”指思想政治理论课。“馆课结合”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核心要义在于创设或依托一个有别于传统课堂的全新教学场景,在此场景中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通起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体验式、互动式、参与式教学。


  2018年我们自主设计建成省内首家理想信念教育体验馆。体验馆设六个展区、百年时间轴,配有VR、AR体验、电子阅读机、宣誓台、电子留言机等现代化设备。我们先后组织开展十多个实践教学专题,参与“馆课结合”的学生人数超过4万人次,取得了远超预期的良好教学效果。我校与新乡先进群体教育基地签订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协议书,将“馆课结合”由校内延伸至校外。今年又投资建成了三维虚拟红色教育体验馆、中国共产党百年风华专题展馆。目前我们正在筹备开发虚拟红色体验项目,准备将“馆课结合”由线下拓展到线上,实现全方位的“馆课结合”。


开封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主任 常素芳


  把握“事”、“时”、“势”,着力增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因事而化。思政课教师要善于用鲜活生动的事实与实例、故事,通过各种精炼、精彩、鲜活的故事载体,将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形象凝聚其中,化育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并使学生心向往之,将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价值升华为自觉的行为与实践,行亦趋之。


  “时”就是把握时代主题,因时而进。新时代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应随着时代变换而形成的育人环境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如创新性开展“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的主题教育,把疫情和汛灾危机化为德育契机,将抗击疫情变成思政课最鲜活最感人的爱国主义教材。


  “势”就是把握教育发展大势,因势而新。面对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的良好形势与态势,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将改革融入思政课发展的生动实践,自觉呼应新时代对思政课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创新教学改革。


嘉宾点评


漯河食品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 程东阳


  我们要想搞好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必须真正的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的高度,如何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这个高度在全党全社会、各个高校党政领导和各个专业学院之间达成一个共识,就是要把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变成各个高校的第一重点学院,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变成重点的第一学科,变成一流的学科,这一点非常关键。


  我们学校对我们学科建设到底是抱一种什么态度?


  第一点,真实的态度,这一点非常关键,我就不再展开了。


  第二点,一定要夯实学科发展理论。我建议大家在认真的重新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要引导我们的老师认真读原著、悟原理、


  第三点,找准本单位学科研究的方向目标,因为每个高校每个地域各具特色不可能千篇一律,对河南省来讲人杰地灵,文化积淀丰厚,那么红色文化红色基因得天独厚,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第四点,抓好学科建设要为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做好有力的支撑,要坚决杜绝把学科建设和思政课教学两张皮的现象。


郑州商学院党委书记 马书臣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一个非常严谨的、非常规范的、非常科学的话题,基于马学科建设的严谨性、规范性、科学性和学理性,我想我们应该沿着这样一个内在逻辑非常鲜明的路线来进行梳理。那就是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过程中,要把握基本内涵,坚持基本原则,树立科学理念,明晰建设路径,这是内在逻辑非常紧密的4个方面。


  所谓的三个领航,那就是2015年1月中办和国办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意见中间明确提出的,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为领航学科,明确提出要实施领航计划,2019年的8月份,中办和国办又发出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计划中间,再次提出要实施马克思的理论学科领航工程,领航学科、领航计划、领航工程三个领航支撑了引领。


  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切实把马学科建成优势学科,并且提出大力推进马克思理论学科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通过三优发展带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三个领航三优发展是支撑马学科引领的最好说明最好的支撑。


  我们的马学科怎么建,我想根据这些核心要素定性的描述,是建强队伍与平台,创新培养模式与路径,发挥社会服务的功能和作用,提升科学研究的层次和水平。


全国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 朱喆


  刚才,4位院长的分享都很精彩:郑州大学是全国重点马院,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方面成就斐然,特别是在精准学科定位、优化学科布局、凸显学科特色等方面有值得其他高校马院学习的很多地方;河南中医药大学结合中医药办学特色开展相关工作,在对传统文化利用和传承方面令人印象深刻,学科建设也在规范、开放发展;河南工学院作为一所理工科高校,在思政课课程建设方面积极创新,很受年轻大学生喜爱,特别是在利用红色资源、信息技术新手段方面,都很有特色;开封大学在思政课的亲和力方面也进行了诸多的探索。


  我认为,课程建设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首要任务,而如何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是马院的永恒课题。同时,学科建设也非常重要。学科建设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和学理支撑,而课程建设是实践学科建设成果,发挥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作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密不可分。另外,我们也应该明确,不管你所在的高校马院有没有硕士点、博士点,我们都有学科建设的任务。这是我们要做的工作。


责任编辑:李达

最新发布

公众号文章